今天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到我店里買棒冰。她第一次拿了一根5元的,嫌貴,然后去冰箱里重新挑了一根,結果這根要6元。小姑娘顯得有點窘迫,猶猶豫豫準備付錢的時候,還是鼓起勇氣說“算了,我還是去換一根吧。”
結果這次,她挑了許久,終于選定了一根4元的巧樂茲,干脆的付了錢。
我完全沒有取笑姑娘的意思。我只是很佩服姑娘,覺得她很有勇氣,敢于尊重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坦然拒絕內心不想承擔的代價。
想想我自己,17歲第一次自己嘗試去買一雙涼鞋。完全沒有任何購物經驗的我,懷揣著媽媽給的僅有的25元錢,在朋友的陪同下,第一次走進一家鞋店。
當看到店里最便宜的鞋子標價都要58元的時候,我轉身就往店外逃去。
被機靈的老板娘一口叫住:“哎,小姑娘你別走,是不是想買鞋呀?”
我怯生生的回答說是的,不過我錢不夠,只有25塊錢。
老板娘笑容滿面的說:“沒關系,25塊也賣給你。”
我當時又驚喜又意外,趕忙付了錢,高高興興的往家回,還以為自己撿了多大便宜呢!
現在想想,那不過都是商家的促銷手段,本來就可以討價還價的。
年輕的時候,臉皮薄。覺得貴的買不起的東西,連走進店里看都不敢走進去。其實現在也一樣,沒買過一件奢侈品的我至今也沒敢踏進那樣的“高端消費場所”。
以前買東西不好意思討價還價,怕被罵,所以寧愿買打折商品也不去小商品市場去跟老板還價錢。
還少了,老板不肯賣,還要嘲笑你是買不起東西的窮鬼。還多了,老板賣給我了,又感覺還虧了,回來以后后悔的要命。
后來,為了不去糾結這種討價還價的尺度,干脆不去那種能還價的店里購物了。改去商場超市買明碼標價或者打折促銷的商品了。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我的臉皮歷練的越來越厚了。去年跟幾個弟妹去海寧買衣服,就屬我敢還價,她們臉皮都比我薄,看中的衣服總是拜托我幫忙還價錢。哈哈,才發現臉皮厚了,能少花冤枉錢,其實也滿不錯的。
昨天下午,四姨夫要在浙一開刀,我跟舅媽姨媽約好一起去醫院探望他。
由于浙一那邊停車位緊張,我們決定乘公交車去。
到了公交車站,我才發現忘記帶口罩了。再回店里拿,來回要有四五百米,肯定會錯過一班公交車的。
于是我打算就近去買一個。
我先去公交站邊上的藥店問:“老板,你這里一只口罩多少錢?”
店員回答:“一只不賣,一封15塊。”
“這么貴呀!那不要了。”同樣的口罩我店里賣4毛一個,干嘛要做這個冤大頭呀。
我又去了附近的超市里問:“老板,買一只口罩賣嗎?”
“賣的。”老板平和的說。
“多少一只?”
“2塊。”
“這么貴!那不要了。”我嚇的倉惶而逃。
最后還是跑回自己店里拿了一包口罩。
但是上車還是沒想起來帶上。直到一位五六十歲的阿姨因為沒帶口罩被司機呵斥,要求其下車,我才想起來我自己也忘記帶口罩了。
我趕緊把口罩帶好,又同情那個因為沒有口罩而被司機勒令下車的阿姨,就將口罩送了阿姨一只。
阿姨感激的要給我2元錢,我說什么也沒要。阿姨一個勁的感謝我,說了很多感謝的話。
要隔以前,我估計肯定會因為不好意思,而明知道對方價格虛高,也會裝做不肉痛的買一只2元的口罩救救急的。
但是現在,我不會。可能是我臉皮變厚了,也可能我懂得勤儉持家了,還可能是我越來越理智,不愿意為那不值錢的面子買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