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敏感期
打卡,第二章,
這一章講了許多敏感期,從孩子一出生下來開始,在每個敏感期到來時,孩子會花很多時間去摸索,去不斷重復嘗試,直到敏感期過去,
從孩子的敏感期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學習方式像滾筒式的學習,在不斷地重復中學習新東西,放棄一些已經體驗過無數遍的東西,包括我們大人也是一樣,面對一個新的東西,你需要不斷地去摸索,直到你熟悉,
在我上一個工作,面對的是一個兩歲四個月的孩子,他因為大人沒有滿足他每個階段的敏感期,所以結果就是嚴重發育遲緩,在行走的敏感期到來時,因為家里人寵著,所以孩子四肢肌張力不足,沒有力量,走路都有氣無力,包括大人怕孩子噎著,經常吃流食,導致口腔肌張力不足,從而會影響孩子語言表達,有人總問,我家孩子不會說話,為什么不會說,原因有很多,口腔肌張力不足,孩子語言經驗累積不夠,沒有語言環境的影響,聽的少了,也說不出, 沒有給到孩子說話的機會,什么事情你都幫孩子解決了,幫他說了,他就不用說話了。
家長給到孩子的回答解釋,也是幫助孩子去理解這個社會,一個媽媽帶著孩子出門,從來不解釋為什么要做出租車,出租車是干什么,出門見著出租車就坐,導致孩子以后出門看見車就坐,因為在他的理解里,出門就要坐車,不坐車就哭就鬧,本來就沒帶孩子出過幾次門,后來和媽媽說,你解釋給孩子,出租車是大家都可以坐的,這個不是我們的車,一點一點解釋,現在孩子出門知道要等,媽媽解釋這個出租車不是我們喊的那一輛,孩子也會靜下心的等待,媽媽也會開心,孩子聽得懂了,
因為語言環境有了,媽媽的耐心也多了。
在日常語言建設的敏感期,兒童模仿口語,練習口語,感覺語言的音韻,并不斷重復使用語言。
語言是有力量的,也是有溫度的,中國人含蓄,內斂,不喜于表達自己的愛,但是在我們對待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說,如果你喜歡他你可以輕輕的摸摸她,如果你喜歡她,你可以告訴他,孩子們慢慢改變自己打,咬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愛意,成人們表達愛的方式有時候非常奇特,有時候挖苦對方,有的是折磨對方,正面表達似乎反而成了一件難事,成人的改變往往是從語言的改變開始起步的。
孩子對于語言也有自己的感受,比如一些放肆的語言,兒童會發現語言的力量,其實這也是對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很多罵人的語言被兒童使用,就是因為成人的反應,當一些臭粑粑等詞的出現,成人會不自覺面部表情有所改變,這正是證實了語言的力量型,如果成人沒有反應,那么兒童也就不感興趣了,所以在課堂中,兒童會想引起老師注意,會說一些放肆的語言,不如冷處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