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說書人,桌子上三樣道具:醒木一個、手帕一塊、折扇一把。干嘛使呢?開書前,這醒木一拍桌子,提示聽眾這下可要安靜了,準備開始聽書了,說正文前得先來段定場詩:“半挽袍袖威風足,笑看三分魏蜀吳。古今紛紛說不盡,一把折扇一江湖……”,定場詩完了,再醒木一拍桌子,正式開始:“今天,我們書接上回,話說……”。
這手帕是干啥的?說了一個來鐘頭,得休息了,觀眾得上個茅房,說書先生也得喝口水,提提神。這坐在椅子上休息,就有人上來了,把桌上的折扇和醒目撂在一塊兒,拿手帕蓋上,把兩東西裹起來。然后就向說書先生作揖,問這先生,哪門哪戶的,師從何門何派,要如實說出來。
說書先生不能不說啊,這是規矩,我姓甚名誰,來自哪里,是誰誰誰的徒弟。問的人一聽,有這人,有這派,好了,就把那手帕再掀開,醒木、折扇又擺回到桌上去,給繼續說書。
說書先生要沒有師承,說不出個子丑寅牟來,是走江湖的野路子出來的,那就麻煩了。有客氣點的,警告不能再說書了,抓著手帕,連醒木和折扇一起拿走;還有再客氣點的,給先生點小錢,友善提醒趕緊走人,不要再說了,連三樣東西一塊兒收拾走;這要是遇上蠻橫的,直接掀桌子砸場子,打人也不是沒有的。
說書人的折扇,這就是機器貓肚子里的萬能道具了,什么都能使??梢援數稑寗﹃?、斧鉞鉤叉十八般兵器,打開了可以當書,當圣旨,什么都能當,可也有一樣東西不能當。就是折扇不能當折扇,說書的時候,可不能說熱了說累了,打開扇子真當扇子使,那就壞規矩了。休息的時候,扇扇子倒無妨了,不過扇哪里呢?有講究,扇嘴。
“文胸武肚佛道領,書口役袖媒扇肩”,這是古時人不同職業使用折扇的方法,文人扇在胸口位置,而且文人使扇,這扇子只能打開一半,沒有全打開;武將就全打開,顯得大大咧咧,扇哪里?刪肚子;宗教屆人士就扇領口,像和尚、道士這樣的,都是穿專業制服的人,他們的職業導致他們的工作服裝一般不露點,只有領口這兒,能露點肉出來;說書先生就是扇嘴了;政府部門的人士,扇這袖口;媒婆得給人家說親事啊,東家跑西家竄的,到一家就給人家主子說話:“我說黃老爺啊,這王家的閨女頂不錯啦,很適合貴家公子呀。”這媒婆說話,叨叨叨叨叨叨的,唾沫星子橫飛,她整天跑來跑去又說個不停的,要扇扇子呢,得靠肩膀這扇,擱臉前面扇啊,對著人家主人,沒禮貌。
這是傳統文化下折扇的正確打開方式,返璞歸真。后來人們有電扇了,誰還扇扇子,再后來,就有空調了,折扇現在就成收藏品了?,F在但凡到一個旅游的地方,都會有一些賣小玩意的小店在賣折扇,打開來瞧瞧,一面是反映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的畫兒,一面是簡要的文字介紹,或者一首小詩。比如杭州的折扇吧,一面是杭州西湖的全景圖,一面就是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憶》: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