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熙
一
今天傍晚,這個城市又下雨了。而那個時候,我在外面奔忙,又沒帶傘。
雨里百忙之中,肚子按時打更。于是,我貓進路邊的一家飯館,準備吃晚飯。
老板是一個中年婦女,微胖,見我進門,第一句話沒有問我"吃什么?"
"哎呦,這么大個雨,衣服搞得恁濕,趕緊脫下來吧,別感冒啦",她一邊說,一邊取來空調的遙控器,在那往上調空調的溫度。
我莫名感動,莫名對眼前這個老板,有種好感。
"一個芹菜香干",我說到。
"哦,還有一個生姜肉片湯。"想起了什么,我又加了一個湯。
大概是餓的緊了,眼前的飯菜我覺得特別可口,眼前的湯,也覺得特別美味。
雨勢依然很大,窗外的街道、路燈和行人,他們的影子,都慢慢在飯店的玻璃門上融化。
"怎么不吃晚飯嘞,不吃晚飯的人真的是要蠢得死。"飯店老板接著電話。
來長沙這么多年,長沙方言我理解無礙,多聽幾句,聽明白了電話那頭,應該是老板娘的女兒,因為想減肥,而決定最近不吃晚飯。
老板娘氣呼呼地在電話里和她女兒理論,但說來說去,總是那幾句,什么"人是鐵飯是鋼"、什么"不愛吃飯蠢得死"、什么"瘦不拉幾的一點都不好看"。
"瘦不拉幾的一點都不好看"!這句好像特別耳熟……
我一回憶,原來:我老媽以前也經常用這句懟我教育我啊!
忽然有種感覺,覺得這個冬夜,這個城市里的這家小店,很溫暖。
但我沒有去問正在和女兒激烈地辯論"瘦比較美還是胖比較美"的老板娘,把空調調到了多少度。
二
記得老媽一直以來的審美觀,都是"白白胖胖的最好看"。
所以從小在吃飯這件事情上面,我被她嚴格要求:一、必須按時吃;二、每頓最少兩碗或一大碗;三、葷素搭配。
除了第三點,其他兩點我基本上都能堅持。
然而老媽是遠不會滿足于及格分的,我吃不慣肉,她就隔三差五用冰糖蒸一份雞蛋糕,逼我吃。
我仍覺得葷,她就怒了:"當藥吃!"
整個童年和中學,我也不知吃了多少份這樣的"藥"。
但也有不用吃"藥"的時候。
記得那是小學時學校組織的一次春游。
春游這個詞,對于那時的我們,大概和野炊同義。
讓一伙小學生自己做飯吃,還是在野外,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理想是很豐滿的,然而學生家長們都是要統一步調給這個豐滿的理想打臉的——
春游前,媽媽們恨不得把一個月的口糧塞進自己孩子的小書包。
我老媽是非常了解他兒子的能力的,是非常確定肯定以及堅定地認為他兒子是無論如何是炒不熟一盤菜煮不熟一鍋飯的。
但是她覺得帶干糧實在還是太折老師們的面子了。
于是她炒了一大碗土豆絲,蒸了一大碗雞蛋糕,讓我用飯盒帶上。
因為天天吃,雞蛋糕我是無論如何不想帶了。于是出發前,我偷偷把雞蛋糕從書包里拿出來,只帶著炒土豆,就去發了。
杜甫老師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老師真是個烏鴉嘴!",那天春游,剛到野炊的地方,"好雨"來了……
同學們大部分都沒帶傘,于是把書包頂在頭上,稀稀拉拉沒有隊形地往回跑。
我也跑,但是跑到中午十二點,我的肚子,按時打更了。
"老媽三大戒律,第一條就是要按時吃飯!"我心里想著,于是慢慢跑到一位老鄉家的屋檐下,躲著雨,翻開小書包,拿出炒土豆。
老媽炒的土豆,通常故意炒的有點焦、有點干,因為她知道我就是這個口味。
但是那次我打開飯盒發現,那碗炒土豆,好多"湯"。
原來,因為把書包頂在頭上擋雨,里面的土豆,早已進了雨水。
怎么辦?
后來我想起了老媽拿著雞毛撣子擼起袖子的偉岸形象,決定,吃!
這一吃之下才發現,原來帶湯的炒土豆竟是無比美味,真是意外之喜,我吃完那碗土豆后,甚至連"湯",也咕嚕咕嚕地喝了個干凈……
后來我時常會想起那天吃的那碗土豆,那是記憶深處,最好的味道!
三
我讀大三的時候,老姐已經畢業工作了,只不過那個時候剛參加工作,她沒有多少錢,租了一個車庫改造而成的房子住。
房子冬天冷夏天潮,但是我卻很喜歡那里。
因為每次去那里,老姐都會炒一小桌的菜給我吃,那味道,比我們學校食堂,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
老姐的成名菜是一道小菜——擂辣椒。
通常,老姐在做擂辣椒前,會把青辣椒在火上烤一遍,這樣做出來的辣椒,味道會比較溫和一點,沒有那么刺激。我吃得也開心,通常能下好幾碗米飯。
但是有一天周末,我去老姐那里蹭飯,也不知道是想偷懶還是她突發奇想想發明新菜,她決定做這道菜前,不烤辣椒了。
我狐疑地看著她,但是也沒明確地反對,老姐覺得這是默認,于是開心地擂起了生辣椒。
后來那頓飯后,那種2.5升的農夫山泉,我喝了整整一瓶。并且那天晚上,我去了八趟衛生間!
那個味道,在我的記憶里,同樣印象極深,雖然并不是很愉快的就餐體驗——
但是這些年來,它仍然持久溫暖著我的內心。
四
老板娘掛了電話,長嘆了一口氣。
看來,她還是沒能說服她的女兒,"胖一點更美。"
然而我相信,在她女兒的心里,應該永遠會彌漫著,她做的飯菜,的香味。
? ? ? ? ? ? ? ? ? ? ? ? ? ? ? ? ? ——完——
注:圖片來自于電影《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