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愛的溜溜,沒有你的時候,媽媽是個老師,學校里學校外都是老師,學了很多教育理念和方法,接觸過很多孩子,努力的去影響過他們。不止這些,媽媽還雄心勃勃的打算用這些理論和方法教育你,媽媽一直認為這是愛你的最好方式。
因為媽媽相信教育孩子,溫和而堅定的態度,鼓勵和肯定的方法,情緒疏導的技術是有用的,在很多孩子身上都起過作用,效果還不錯。
可是自從你出生以來,跟你相處的日日夜夜點點滴滴都在改變著媽媽。你在媽媽懷里安然入睡,很美,你什么都不做就很美。媽媽就這樣靜靜看著,看著你本來的樣子,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我相信的那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很可能會破壞你本來的樣子,因為那也是一種“管”。
媽媽總是跟別的媽媽說,管的太多了,應該放下控制,讓孩子自己決定;指責太多了,應該多鼓勵肯定孩子;要求太高了,應該多體諒尊重孩子……殊不知,媽媽還是在“管”的圈里來回兜。
其實比尊重、鼓勵、接納更高的境界是心里沒有這些概念自然而然順應你的天性,就像人用肺呼吸一樣自然而然,一旦能意識到是肺在幫我呼吸,肺就出問題了,而教育就是這顆肺。所以最好的陪伴或者說最好的教育是讓人感覺不到的不言之教,也可以說愛在不言中。
2
那怎樣才能做到最好的陪伴呢?
1,弗居心態,父母對孩子應該像大自然一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孩子通過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但并不屬于我們。每個孩子都是他自己,有他自己的人生,身為父母很容易因為血緣關系把孩子看作自己所有而居于高位,自侍甚高。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4歲的兒子問爸爸:為什么別人都說我長得像爸爸,不說爸爸長得像我呢?
爸爸:因為先有的爸爸才有的你啊!
兒子:不對!是因為有了我,你才成為爸爸的。
爸爸:……
小孩子不簡單啊,道家老子就認識到這一點,多次將嬰兒和道的狀態連在一起。再回歸到教育,圣人處無為之治,行不言之教。而現在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源于管的太多,管的心態本身就不對,再管多了就更出問題。
比如,孩子不自信,多半是父母給的建議太多甚至代替他做(管得太多),究其根源在于家長認為自己比孩子知道的多,孩子做不好,才過多干預,在教育上追求有為,覺得不弄出點動靜,不做點什么就對不起父母的身份,更對不起孩子。
這是多么一廂情愿的想法、做法啊!孩子不自己去做,嘗試,犯錯,怎么能學會、做好呢?在岸上永遠學不會游泳,父母要讓孩子自己下水。至于怎樣讓孩子下水就是學問了。這就涉及到第二點。
2,持卑謙下,像水一樣照萬物如其形,讓孩子走自己的路,我們只負責創造環境。
著名作家嚴歌苓回憶自己兒時讀書的情景:“我記得我當時很小,爸爸把我抱到他的書房,放到他的大書桌上,然后他就做自己的事了,我就翻到什么看什么。再大一點就自己踩著小梯子找書看,爸爸從來沒要求我看書,是讀書讓我認識了一個更廣袤的世界。”
這樣的環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滋養著一個求知若渴的孩子。孩子都是求知若渴的,看我們給他創造怎樣的環境。
這里我不是說榜樣的力量,我一直覺得榜樣過于孤單,沒有環境來得豐厚;榜樣有時過于刻意,有意樹立的榜樣往往含有不真實的演繹,哪一天就被孩子揪住小尾巴。
環境反而更真實,它內含父母自我的追求和完善。父母把立足點放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環境就慢慢創造出來了。不論是在職業理想人生追求上,還是內在成長人格完善上,都可以創造出滋養孩子的環境,多少有點無心插柳的意思。
仔細琢磨“滋養”這個詞,當我們自身還是干涸的,我們給孩子的多是要求,指責,命令,獲得的也多是失望,反叛,寒心,只會讓內心更加不滿。這里不滿不僅僅是情緒,更是內在的狀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狀態。
所以我們不是為孩子創造環境,不是為孩子樹立榜樣,應該是為豐富自己而作為,因此創造的環境最真實,也就自然而然。當一切回歸到我們自己身上時,孩子也就得到了滋養。
現在我才理解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的,教育本身沒有目的。我們總想著把孩子教育成才,抱著目的的教育會很沉重,很累,你累,孩子也累。其實,孩子成為他自己就好。當我們不抱著要把孩子教育好的目的跟孩子相處,會更自然,更真實,更輕松。因為你放下了,就能和孩子一樣真。
這份真可以稱為一個人的人生哲學,也就是安身立命之本。哲學是一種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人生哲學也就可以解決所有人生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我們真正能給孩子的,也就是它,人生哲學。
3,你提供的人生哲學比孩子考多少分重要。
我有兩個朋友,都很優秀,很有能力。一個在公司上班帶團隊,一個自己開公司,上班的朋友隨性,率真,為人謙和知度,開公司的朋友上進,熱情,事業心勝,為人精明知度。
他們的孩子也同他們如出一轍。兩個孩子都是初中生,一個成績中游,明顯晚熟,樂天無憂派,一個成績拔尖,各種榮譽匯集,成熟活氣。這不是有意塑造的,大人創造的人格環境使然。琢磨一下,好像明白了武俠劇里為什么爹和兒子,娘和閨女總是用同一個演員,很有深意嘛!哈哈!
言歸正傳,以上其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我們很難評判誰更幸福,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過怎樣的生活,給孩子怎樣的人生哲學。你的活法直接影響孩子,那才是你給孩子最真實的教育。
所以努力活好自己,孩子也就活好了,不要再以愛的名義,拿別的孩子的標準衡量、要求他,那其實是你自私的讓孩子幫你完成自己,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應該努力去做的。最好的教育是為孩子量身定做的獨一份,跟“別人家孩子”沒關系,讓他快快樂樂的成為自己就好。
內容原創,更多精彩,歡迎關注遛遛心情。溜溜和他北師大碩士奶牛聯合創辦,痞氣才主溜爸友情客串;一點一滴分享育兒經驗,一筆一劃創作哄娃故事。帶孩子累了,來遛遛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