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p>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渌怪^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解: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巴結,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呢?”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貧窮仍可以安貧樂道,富貴扔可以謙虛好禮?!弊迂曊f:“《詩經》上說‘制作玉石的時候,要先切割,糙磋,再雕琢,打磨’做學問也是這樣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可也:可以的。
未若:不如,比不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攻玉的手法。
賜:子貢名。子貢姓端木名賜。
反思:學生子貢自覺在學問上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就來向老師問道,他悟得的道理可能希望老師給個大大的贊賞吧,“何如?”就是說“老師,你看看我這個學問怎么樣???”對于一般人,做到子貢說的境界確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人會得意忘形,也會失意忘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所以得意的時候就少一些,一旦富貴了,容易忘乎所以。富貴了和平時一樣心平氣和的能把握這個富貴,是需要很高的學問的。失意忘形的人就更多了,面對人生形形色色的挫折,能貧賤不移,自始至終在自己的道上行走,是非常難得的。
但老師沒有給他滿分,而是一個“可也”??梢缘模诲e了,但還有更好的境界,就是“貧而樂,富而好禮”,安貧樂道咱們在上一篇探討過,禮的作用在第12篇中也梳理了它極其豐富的內涵。這兩點都是大境界,所以針對子貢的問道,夫子這里主要是想強調一點——減少些私意,讓自己內心更清澈?!八揭狻边@個詞我多次提到,人生中,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過多的私意而讓自己變得多苦多難。
“貧而無諂”確實是沒有向人低頭,內心卻還是想著人格低人一等,生活低人一等,還是在壓抑著自己心里或不滿或挫敗的感受?!案欢鵁o驕”富貴了沒有驕傲自大,內心卻是覺得現在自己就得以這種態度待人才符合自己富貴的地位。這是子貢觀念容易夾雜的私意,而做的刻意。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因此孔子說,應該去掉些私意與刻意,安貧樂道,平平和和,快快樂樂的生活,窮的時候和富貴的時候都一樣,還是那個活在當下的自己。不驕不躁,知禮而平實。這種大平凡就是大不凡,是真涵養。
子貢聽了如此高論自然是非常的佩服老師了,這里他用《詩經》中攻玉的例子比喻做學問的境界,是越來越艱難,越細致,越需要真功夫的。得能忍得住心性,耐得住寂寞。詩中講攻玉是先將一塊大原石切割開,找到玉,又細致的把石頭的部分糙磋掉而得到玉,然后慢慢的去精雕細琢成形,最后再打磨它讓他光彩奪目。這個過程極其生動的比喻了做學問的過程,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啊!
孔子聽了也很高興,肯定了子貢的天分,知道用推理的方法得到更進一步的學問!反思完此篇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不得不說,在修行的路上,還差的很多?。《@種大平凡,大平和,著實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