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強大的,大到憑借意志和能力征服了珠穆朗瑪峰;人也是脆弱的,有時一次突發的應激事件就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意志、能力和應激,都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心理自愈,也是一個心理調節過程。
正常人是指主客觀統一、精神協調、人格穩定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社會環境壓力及精神壓力的影響,多數人都會因為負性事件或精神緊張導致情緒失衡,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有些人合理調節,正確疏導,快速自愈,有些人則掌握不了平衡,由心理健康狀態演變成心理不健康狀態下的心理問題。
那么,該如何促進心理自愈,控制心理平衡呢?
首先,我們給出一個界定,什么是正常人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的解釋是在心理正常情況下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下圖。
人們的心理狀態分為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兩種,我們要談的就是心理正常狀態下的心理健康問題(圖A部分),舉例說明:
小Q新手開車,倒車時撞到了樹上,為此沮喪、生氣、火氣大,但是在三五天內經過自我調節,生活工作情緒都不再受影響,我們說小Q是心理正常條件下心理健康狀態。(圖A部分)
同樣,小M新手開車,倒車時撞到了樹上,為此沮喪、生氣、火氣大,持續了幾個星期都想不通,為此還影響了飲食和睡眠,雖然也克制自己,但是不良情緒還是影響了工作和生活,我們說小M是心理正常條件下的心理不健康狀態。(圖B部分)
當然,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還受到生物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感覺閾限不同,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和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樣。
心理健康的人在遭遇負性生活事件和精神緊張時也會出現情緒波動,調節這些波動,縮短不良情緒存在的時間,都是進行合理心理自愈的著重點。下面分三個方面談談如何進行心理自愈。
一、對不良情緒的正確認識。
《基礎心理學》上說,人們的情感是通過情緒來表現的,人們的基本情緒有四種: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這些基本情緒都是人們在相應情景中及事件發生時的自然反應。不良情緒常常伴有不安和焦慮,適度的焦慮其實對人的心理有促進作用。例如,中度以內的考前焦慮會激發人的能動性;再比如一次汽車追尾事件造成的不良情緒會加強事故雙方的安全意識。
二、轉移注意力,加強自我控制。
遇見不開心的事,情緒一定會受到影響,想起來就生氣,這時候該怎樣控制不良情緒呢?轉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去盡力化解,愛吃的可以好好吃幾頓,愛玩的可以去K歌,一切可以緩解情緒的事都去嘗試,只要感覺心平氣和些了,沒那么憤怒了,也就拉開心理自愈的序幕了。
靜心也是有效的心理疏導方式之一。和大家分享下讀經書的感受,經書由梵文譯成漢語后讀起來很拗口,這里的讀是指大聲的念出來。其實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會有恃強性,帶點難度又可以跨越的時候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梵文經書需一字一字的去讀,當你仔細專注的識別梵文的時候,自然會暫時忘卻不良情緒造成的影響,且在讀誦經文的過程中,會逐漸感悟憚理,使自己心境平和,降低煩躁,合理控制情緒。
三、行為放松。
負性情緒會影響人的生理機能,造成肌肉緊張僵硬。心理學上講:放松訓練的基本假設是改變生理反應,主觀體現也會改變。也就是說,身體肌肉的放松,會使自己的主觀體驗松弛下來,從而建立輕松的心情狀態。
各種運動都可以達到放松的效果。這里分享下心理學上講的腹式呼吸放松法:
a、以舒適的狀態半躺在沙發上,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
b、先呼出氣,保持肺部空間;
c、吸氣三秒鐘后,保持一秒秒,然后用五秒鐘緩緩呼出。注意吸氣時讓空氣進入腹腔,感覺放在腹部的手向上推(吸氣時讓肚子鼓起來,呼出時讓肚子癟下去);
d、呼吸節奏感到舒服時,可進一步平穩呼吸,加大呼吸節奏,直到不能吸,保持一秒,緩慢呼出,想象所有的煩惱、不快都已呼出。
每個人都有心理自愈的能力,關健是看尋求自愈的態度,有些人積極面對,尋求改變,有些寧肯坐在那里生悶氣,自怨自艾也不愿面對,所以說,這是態度問題。駝鳥遇見危險時,總是把頭埋進沙土里,這種典型的逃避心理,對心理自愈產生了消極作用。說性格改變命運,大抵如此吧。
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馬斯洛
人的一生,負性生治事件在所難免,大到親人離別,小到工作壓力、孩子不聽話,所引發的焦慮、煩躁都是隨之而來的自然情緒,通過積極的自我疏導和自行療愈,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會對日常生活和情緒調節造成良性循環。《金剛經》上說:“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就是在告誡世人情緒對認識的影響力。
說到底,不良情緒的改變,不是致力于改變外部事件,而是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像生老病死,既然無法把握,那就改變自己的情緒,接受現實,面對現實,合理應對。
正常人處在負性情緒下,完全有能力進行心理自愈,關鍵是要看改變動機,陷入矛盾是一種活法,積極求變平和樂觀也是一種活法。因此,遇事冷靜,保持心情平和,時時反思,避免情緒反復,便可達到心理轉變,促進心理自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