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不懂
當年還在讀書的時候,逛書店聽到店里放的背景音樂非常好聽,我問店員這是什么曲子,妹子答“肖邦的夜曲”,暗暗記下后回到宿舍上網一搜,結果搜出了這樣的東西:
“周杰倫.十一月的蕭邦”
“劉歡 - 蒙古小夜曲”
“群星 - 世界著名鋼琴音樂系列”
……
點開來聽都不對。
后來有了手機端的音樂app,我在搜索欄輸入“肖邦 夜曲”,一下子跳來了兩百多條標題各異的結果,直接懵掉了,遂放棄。
終于,有一回在朋友家聽到了那首肖邦夜曲,好熟悉啊!正是多年前我在書店里聽到的那首,于是讓朋友趕緊把音樂鏈接用微信發給我,看了下標題是這樣的 —— Chopin Nocturne No.20 in C sharp minor, op.post - Lento con gran espreeione, 這是逗我玩呢么?這讓一正常人怎么記?
看不懂這一大串字母,即使守著互聯網都搜不到要找的曲子,我們都習慣了直接搜索【音樂人】+【曲名】,這方法對于古典音樂來說并不好使。
搜索音樂功能不掌握,深入的了解古典音樂也就變得困難,也怨不得那么多人說古典音樂高冷,一標題恨不能至少十來個單詞,而且還不全是英文,標題都看不懂可不就高冷了么?!
識別
慢慢古典音樂入門了后,經常會給朋友分享一些古典音樂,也被經常問起“你是怎么記住那么長標題的?”,這么看來讀懂題目還真是古典音樂入門的關鍵步驟。
從常見的幾個標題說起,看下面的圖,一般來說,標題可分為7個部分,
1.? 作曲家。這個僅需要一點英語基礎就可以了,對常見的作曲家有個大致印象,不至于分不清楚是作曲家還是演奏者,排在位置1的不是音樂家就是演奏者咯;
2.? 體裁。常見的就如圖片中的,“String Quartet”是弦樂四重奏,“Piano Sonata”是鋼琴奏鳴曲,“Violin Concerto”是小提琴協奏曲,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常見的“Symphony”是交響曲,“Suites”是組曲,“Waltz”是圓舞曲,“Etude”是練習曲,“Overture”是序曲,“Prelude”前奏曲,“Variation”是變奏曲,"Ballade"是敘事曲,“Impromptu”是即興曲等等;
3.? 序號。注意這里的“序號”是有別于第5部分的作品編號的,序號一般是以“No”(Number的縮寫)來計的,比如常見的貝多芬的Symphony No.5是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即貝多芬交響曲中的第5號,Symphony No.3是貝多芬第3號交響曲“英雄”。
這里的序號是同一體裁內的編號。舉個例子,貝多芬一共寫了9部交響曲,序號就是從No.1編到No.9。貝多芬的32部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s就是從No.1編到No.32,著名的月光奏鳴曲就是其中的第14號Piano sonata No.14,貝多芬的5部鋼琴協奏曲,序號仍然是從No.1排到No.5,最有名的“皇帝”鋼琴協奏曲,序號就是No.5。
4.? 調性。這是調的主音和調式類別的總稱,就如我們圖片中的F大調,C大調和A小調,F、C和A是主音,調式通常是大調Major和小調Minor。
一般音樂中有24個調性(12個音分別對應的大調與小調,故有24個調性),有號稱鋼琴舊約之稱的巴赫的十二鋼琴平均律,為了方便搜索,我把關鍵字放出來——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里面針對24個調性,每個調性寫了一首Prelude(前奏曲)與一首Fugue(賦格),也就是共有48首曲目。有興趣的可以聽聽。
5.? 作品編號。op.96、K.330、BWV.1041這都是作品編號,最常見的是op,即opus的縮寫,來源于拉丁語,意思是“作品”,op記號通常是按同一作曲家出版作品的次序由小到大編號。
K是專屬于Mozart莫扎特的編號,KV也是莫扎特的編號,BWV是德文縮寫——Bach-Werke-Verzeichnis,意思就是“巴赫作品編號”,“BWV”就是J.S.Bach巴赫的專屬編號。常見的還有“S”是Liszt李斯特的編號,“D”是Schubert舒伯特的編號,“HWV”是Handel亨德爾的編號,“TrV”是R.Strauss施特勞斯的編號等等。文章最開始肖邦夜曲編號是“op.post”,“post”意思是作曲家逝世后才出版的“遺作”。
6.? 樂章編號。一般使用羅馬數字(用阿拉伯數字的也比較常見),“I”表示第1樂章,“II”表示第2樂章,依次類推,只要你認識羅馬數字就知道這是第幾樂章。
順帶說點小常識,一首典型的協奏曲或奏鳴曲基本都是3個樂章(少數有4個樂章或者2個樂章),常見的一部交響曲是4個樂章(少數有3個樂章、5個樂章的),單樂章的交響曲叫交響詩。在巴洛克時期作品里,有相當一批主題與變奏曲、組曲,這些體裁的樂章就更多了,十幾個樂章都是常事兒,總之見到羅馬數字知道是樂章編號就是了。
7.? 速度標記。起源于意大利,所以大多數都是由意大利文寫成,圖片中的“Allegro ma non troppo” 意思是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ma”跟“Allegro ma non troppo”是同意,表達不同而已,“Andante”意思是行板。還有常見的速度記號,比如“Adagio”是柔板,“grave”是慢板,“andantino”是小行板,“presto”是急板等等。
搜索
好了,說完了古典音樂曲目的題目結構,那么該如何檢索想聽的曲目呢?我總結了幾條經驗供你參考。
1、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用英文來搜索。搜“貝多芬”請輸入“Beethoven”,找“莫扎特”請輸入“Mozart”,尋摸“交響曲”請輸入“Symphony”,用中文搜的話,會經常搜出莫名其妙的廣場舞曲什么的;
2、至少輸入“作曲家+作品編號”這兩個元素,就是上面例子中的1和5部分。因為同一個作曲家的作品編號是沒有重復的,即一個編號只會對應音樂家的唯一作品。例如,你想搜索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你輸入“Beethoven op.27”,就可以定位到月光奏鳴曲了。但由于同一個作品有3個樂章,你要從搜索結果中找到你想聽的樂章,注意看上面例子中的第6部分——樂章編號。
3、用了以上的方法,搜出的結果仍然可能非常多,是因為演奏版本、管弦樂團、指揮家、演奏家、唱片公司等等因素不一而導致的版本眾多,因此可以再加入一個篩選條件,用“作曲家+作品編號+演奏家/指揮家”三個關鍵詞來檢索。
4、如果你并不知道作品編號,也不知道是哪位音樂家的作品,體裁(第2部分)也判斷不出來,只是覺得好聽,又想知道是什么作品,也有辦法,推薦兩款識別曲目的app,一個是“Shazam”,還有一個是“Soundhound”,用法很簡單,打開就知道了,大概5秒就可以比較精確的識別啦。
補充:
有些題目中會出現引號,例如:
Beethoven: Symphony No.3 in E flat, Op.55 -"Eroica" - 3. Scherzo
Dvorak -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Allegro con fuoco
引號內容一般出現在作品編號之后,其實引號中的內容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該部作品的“標題”,英文為“Program”。上文中一直說的“標題”并不嚴謹,我的本意是“Title”。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和非標題音樂(即“純音樂”)相對應。
在搜索曲目時,可以用“作曲家+標題”的方式,也可以比較精準的搜索曲目,效果跟“作曲家+作品編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