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但是,待在一起就是陪伴嗎?如何才能做到好質量的陪伴?
對于很多職場父母,特別是母親來說,職場和生活小心翼翼的平衡著已經非常不容易,為了生活而奔波勞碌,回家到還有做不完的家務,還要孩子需要照顧,而且,孩子往往并不會總是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懂事,不聽話都是常態,身心俱憊的媽媽很容易被孩子的一些調皮而激怒,從而破壞了自己期待的親子關系。
我自己就是這樣,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有時候回家干完活,就像能夠躺下來休息一下,但是孩子卻一直在旁邊希望可以和她一起玩,很多時候自己就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事后,自己也覺得不應該。但是,結果并非自己所愿。
當自己反思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期待過高,忽略了孩子的天性。這本書,讓自己重新思考了如何跟孩子相處。
1 孩子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凱瑟琳有兩個女兒,14歲的埃拉和16歲的謝伊,謝伊在生活中比較懶散邋遢,而且每次要求她做什么事,她總是能找到一大堆借口來搪塞你。
有一次,家里要來客人,凱瑟琳希望謝依能夠把自己的房間收拾整齊,可是她卻說,客人又不會進她房間,意思就是收拾房間是多此一舉。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從自己做起。你的一言一行,孩子是看在眼里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你的行為,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事實上,現實中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問題,比如我們家小橙子最近就比較喜歡唱反調,而且喜歡監督我。比如我給他講龜兔賽跑的故事,我總是分三段給她講,有一天,我有點累了,不想講了,所以只講了一段,她就提醒我說,只講了一段,還有兩段沒講呢,非常固執。還搬出來我以前教育她的理論,說要有始有終。所以,為了自己不食言,還是乖乖給她講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從孩子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比如,專注。她們玩起游戲來非常專注, 都不愿意離開。在本書中,也建議父母們不要把孩子當做孩子養,要把他們當做大人,向他們學習,同他們一起進步。
2 忘掉完美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完美孩子綜合征。
比如我們讓孩子倒垃圾,完美孩子會說:“好的,媽媽!”而真實的孩子多半裝作聽不見。
我們讓孩子見到長輩主動打招呼,完美孩子會說:“叔叔好,阿姨好!”而真實的孩子,會害羞不敢說話。
完美的孩子總是學習自覺,聽話懂事,人見人愛,而真實的孩子總是讓人各種崩潰。
作者蘇珊說:“我們之所以難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們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于眼前這個有血有肉的孩子區別很大。”
作者建議:
首先,停止抱怨。作者的朋友伊萊莎帶孩子乘坐越洋航班,孩子在旅行中,腸胃出了問題,尿布都不夠用,拉了他一身。可是他并沒有因此怨聲載道,愁眉不展,而是與妻子談笑風生,甚至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其實,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自己,換個角度看問題,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其次,一心一意陪伴孩子。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盡量做專心。人在孩子旁邊,卻只顧自己玩手機的父母并不在少數,這樣孩子也得不到你的關注,自然也無法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
最后,要有獨立的精神。有些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這樣的父母,讓孩子覺得愛是有條件的,同時,他們也會特別在意,別人根據孩子的成就來評判自己的眼光。人如果過于在乎別人的看法,就如同戴上鐐銬在生活,于自己于孩子來說,都是枷鎖。切忌把自己的心情與孩子的成就綁架在一起,虛榮心強的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未來。
3 快樂源于內心強大
如何塑造孩子強大的內心世界,作者給出了幾點建議。
學會接受,我們無法實現所有的愿望。
蘇珊兒子八歲那年,非要讓媽媽給他買一副妖怪卡片,哭鬧了一路。可是蘇珊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超出消費限額,沒有給兒子購買。
作者說,想要幫助孩子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不是有求必應,生活不會事事順遂,正確看待挫折和失望,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豁達。因此,想要培養出樂觀健康的孩子,關鍵是克服消極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模式。
學會感恩。
心懷感恩的人,更容易發現美好的事物。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找到了一維持婚姻穩定的技巧,這個技巧不僅適合婚姻,還適合其他人際關系中:確定一個比例,五次感謝,一次批評。意思是,一次批評產生的的負面影響,需要五次感謝才能抵消。我們要從小鼓勵孩子多懷感恩之心。
成長最需要的是陪伴和責任,與孩子的相處之道是回應他的赤誠之心,如果要愛一個人,就義無反顧的站在他身邊,當他受到傷害、孤立無援、軟弱無助、沮喪落魄的時候,把自己的手臂給他,信任給他,支持給他,托起他的下巴,扳直他的脊梁,讓他知道,無論如何,你都愛著他。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是做爸媽的女兒,得到最好的愛了也相信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