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亂這種行為,是人類想要逃避現實時的防御本能。
如果你覺得「太過整齊的房間,總讓人心神不定」試著認真面對不安的感受,或許自己心底真正在意的問題就會浮現。
整理過后,房間變得整齊干凈時,自然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心情和內在。自己就會被迫發現一直逃避的問題,就算討厭也不得不解決。因為開始整理之際,你就被迫面臨了人生的再次啟動。
而這個結果,會讓人生開始有大幅的變動調整。
整理首先就要從丟東西開始。直到「判斷」的作業結束為止,都必須要有足夠的自制力,警惕自己絕對不要著手去做收納的動作。
不能按「場所類別」整理,要按「物品類別」整理。
不是「今天來整理這個房間」,而是以「今天整理衣服」「明天整理書」的方式,按「物品」的類別進行整理。
整理有兩種:「日常的整理」與「節慶的整理」。所謂「日常的整理」,單純指「東西用完后,放回原位」。不管是衣服也好,書或文具也好,只要人類需要使用物品過生活,這件事就一生跟隨著你。
在完成「節慶的整理」后,「用完的東西放回定位」「新買的東西一定要決定定位」就能毫不費力地持續下去。或許你會感到納悶,但真的就是如此。
重點就是,要先體驗過一次完美的狀態。只要一次就好,請一件一件地判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該丟掉,還是留下來,并且試著決定所有留下東西的定位。
為什么靠「一口氣、短時間內、徹底整理」,就可以養成正確的態度呢?
當徹底整理完畢時,眼前的景色會突然改變,仿佛自己所在的世界一瞬間就改變般的壓倒性劇變。
然后,無論是誰,都會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下定決心:「不想再住在像以前那樣的房間里。」
在開始丟東西前,請先仔細認真地思考一下整理的目的,這也可以說成是「思考理想的生活」。……最好思考要具體到能夠明確想象出自己「在整理好的房間里生活的樣子」。
……
如果很難想象出如此明確的形象,或是不知道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時,不妨試著在室內設計雜志里尋找有感覺的照片,或是去看看樣品屋。在看過各式各樣的房子后,自然就會知道自己喜歡的風格。
把東西一個一個拿在手里,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這樣就是判斷最簡單又正確的方法。
……
重點是,一定要碰觸到。……在觸摸東西的時候,試著去感受身體的反應,就會發現自己的反應會明顯地因物而異。
……
在判斷物品應該留下或是丟掉時,當然應該以「擁有這樣物品是否幸福」,也就是說「擁有時是否覺得心動」為基準。
身穿不令自己心動的衣服時,真的幸福嗎?
被買回來堆著都沒看、一點兒都不令人心動的書圍繞著,真的感覺到幸福嗎?擁有明知自己決不會戴在身上的首飾,幸福的瞬間真的會來臨么?
同類的東西全部集中后,再一口氣判斷。
「把物品從收納空間里一樣不剩地全部拿出來,集中在一個地方」。
「順利丟掉東西的基本順序」如下:一開始是衣服,其次是書籍、文件、小東西,然后最后才是紀念品,這是最佳順序。
從早上的時段開始最佳。因為早晨清爽的空氣可以讓思緒清晰,身體比較靈活,判斷力也更敏銳。
對于「雖不心動,但就是沒辦法丟掉」的東西,請一一思考它們的任務。然后你就會發現,出乎意料地,很多東西其實已經完成他們的任務了。唯有好好地面對物品為我們完成的任務,表示感謝然后放手,在物品與我們的關系中,才算是完成了「整理」的動作。
經過這樣的過程后留下來的東西,才是你應該珍惜的東西。
折衣服,換句話說就是和衣服的對話。
每一件衣服都分別有各自的「黃金點」,讓它們在折好時能夠正好挺立。
當折法準確無誤時,所獲得的快感實在難以言喻。直立收納時也不會倒塌的穩定感、拿取時合手的舒適感,就好像衣服在對你說:「對了!對了!我就是希望你這樣折我!」這就是你與衣服心靈相通的瞬間。
和自己同類的人在一起時,就會無條件地感到安心,無論是人和衣服都同樣適用于這個道理。光是把衣服按照不同類別分開吊掛,衣服的安全感也完全不同。
在面對衣柜時,左邊要收納重的,右邊要收納輕的衣物。具體來說,左邊最好放衣長較長、質料較厚、顏色較深的衣服,然后愈往右就愈要收納衣長較短、質料較輕、顏色較淡的衣物。
總之,即使是過季的衣服,也盡量不要把它變成「收起來」的狀態。因為被收到衣榧深處的衣服,隔了半年之后再被拿出來時,總是看起來郁悶、衰弱。所以,要記得偶爾讓它們接觸空氣與陽光,拿出來觀賞和觸摸,對它們說聲:「下一季也拜托你們了!」我認為,像這樣一有機會就與衣服溝通,它們也會神采奕奕、延年益壽,人與衣服間的心動關系也能更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