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八達嶺斷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曉丹
去八達嶺,乘往大同的列車,運行一個小時后漸漸進入山區。這就是在地圖上標識的燕山山脈了。
山,對于我這個在高原上生活了三十年的人來說,有一種難言的親切感。看著山,想起了家鄉,也想起了筑城的親人和朋友們;看著山,想起了幅員遼闊而又地形多變的祖國大地;看著山,也想起了山上的物產,想起了山里的寶藏……沒有料到的是,這華北平原上隆起的山脈的崴嵬氣勢并不亞于那云貴高原的綿綿山海。
車輪軋碾著中國人自己鋪設的第一條鋼軌在古老的山間運行,時而順著陡峭的山崖前進;時而通過遮天蔽日的山谷;時而越過險峻的山澗;時而鉆入幽邃的隧道。太陽光一會兒射進車窗,一會兒閃出車外,一會兒又映來林木的綠影。斑斕錯雜,變幻莫測,把人帶入了夢幻和冥想交替映現,相互纏繞的奇妙世界。
游人們都在青龍橋下車,來到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銅像下面舉目瞻仰這位實踐科學實業救國,而不是憑漂亮的口號掩蓋政治伎倆招搖于世的偉人。他個子不高,面容慈祥而和善,帶著中國人固有的樸實和敦厚的微笑。兩撇八字胡自豪的翹起,一雙眼睛瞇縫著凝視遠方。他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頭收靠在身前,一條腿撐著身體的重心,另一條腿稍稍抬起,似正在準備起步的樣子。整座銅像穩健持重,不卑不亢。就是這其貌不揚的炎黃后裔叫驕橫的白人也佩服地豎起了大拇子;就是這雙含而不露其光的眼睛向世界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才干;就是這雙平凡的雙手為立志使我中華崛起,立于世界之林的有識之士指出了方向。
在銅像下面逗留的片刻間,我仿佛看到這位身材不高的先生背著測量儀器在嶙峋的山巖上攀援,往來于重崖疊嶂之間,又好像看到他佇立于凄神寒骨的山澗里,搖旗打哨樂此不疲;似乎還看到他熬紅了雙眼在搖曳不停的馬燈下,送走了夜露又迎來了晨曦……留下來吧,可敬的長者和先驅,留下你的膽略和氣魄;留下你那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吧——給我們,給所有的華夏兒女,為了一個光輝燦爛,日月不泯的大中華。
居庸關是進入中原的第一關隘,在這里就可以看到長城了。長城筑在山脊上,人在山下看它,猶如看到一段段灰白的軟帛攪著一條條白色的小蛇在高高的,犬牙交錯的山峰之間隨意蜿蜒,依風飄舞,纏綿悱惻。
我懷著急切的心情穿過關口門洞,從八達嶺游覽入口處向城墻頂登上去。當我確信自己確實是雙腳踏踩在城墻上的磚塊時,才盡心地觀望這座中華民族力量和智慧的結晶,世界偉大的物質文化遺產——長城。
腳下的城墻筑在山梁上,大塊的青磚從石基上整齊地砌上來,逐漸地收窄,高達數丈。墻體順山勢延伸,有起有伏。每一個山顛都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烽火臺,像一頭頭酣睡的巨龍舒展著它們那長長的身軀匍匐在一座座山崗上。有大磚塊鋪就的墻頭是一條寬闊的大道,可供鐵騎奔馳往來或戰車游弋巡邏。墻頭的兩側并不一樣,一側是凹一個凸一個的墻垛,一個凸部剛好可隱蔽一個人,一個凹部也正好夠一個兵士向外搭箭張弩施展廝殺武功;另一側則是半人高的女兒墻,沒有墻垛,看來這側以內就應該是當年我方的領地了。這條兩側有著墻垛和女兒墻的墻頭大道順著墻體沿著山勢下降、上升,連著一個個挺拔的烽火臺一直消失在遠處的群山里。
烽火臺有兩層,內中有單人鐵梯供人上下。下層有門洞溝通墻道,外緣有狹窄的瞭望孔可眺望遠方。我順著人潮爬上了八達嶺右路最高山峰的那座烽火臺,又從窄小的樓口鉆到了頂層,只見四面都是高高的墻垛。樓面和墻面的結構都十分堅固結實。
我俯在墻垛口上瞭望遠方,一陣陣的熱風鼓起我的衣衫,吹立了我的頭發,只覺得遠方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和近處這連綿峻嶺在眼前一下子模糊起來。接著,一組組錯落跌宕,殘敗不全的歷史鏡頭剪接成的電影蒙太奇結構,以長城為背景飛快地在眼前閃現。
人吼馬嘶,箭翎似飛蝗,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我中原將士在力抗胡騎的攻戰,拒外族侵略于長城之外,一時間,烽火臺上烈火熊熊,狼煙滾滾,遮蔽了日光,隔斷了云天。——倏爾,在墻垛口上拼殺的勇士轉換成了不愿做亡國奴的抗日將士,《大刀進行曲》的激昂旋律伴隨著槍彈的攢射和大刀片的飛舞在山谷之間回蕩。——硝煙過去,冷風凄凄,一群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胼手胝足服勞役的人群在軍士惡眼的威逼下戰戰兢兢地砌著石礅,背著著磚塊,低沉的勞動號子夾雜著妻子哭丈夫,母親喚兒子的哀號,城墻在延伸,墻腳下的白骨堆在升高……,一副悲鳴凄寒的場景伴隨著《孟姜女哭長城》的古曲令人不寒而栗。
呼啦啦作響的風把我從若隱若現的冥冥世界召喚回來。頭上又是萬里無云的藍天;還是興致勃勃的游人們,或是在樓口上上下下,絡繹不絕;或是在墻垛邊向遠方指指點點,談笑風生,一派歡樂暢悅的景象。到這時我想,縱然長城有生命的話,它也會被當下這一切喚起青春的活力,決不會再為怎么評定它的功與過而煩惱的。
長城有生命嗎?長城有功與過嗎?——哈哈,自己也太悲天憫人了。想到這里,我不禁啞然失笑,真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啊。是的,時代變了,這座向西到甘肅臨洮,向東至遼東[注:長城內城東到河北山海關的老龍口,外城到遼寧丹東的遼東西墻],綿延了一萬二千六百里,歷經幾千年滄桑的長城的存在,就是無可爭辨地向世界彰顯它的宏偉,任人游覽,供人觀賞,從而激發起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我華夏重新立于世界之林,作出應有的貢獻,以不負做一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歷史之子孫。
城墻內外,烽火臺上下到處是歡悅漫步,盡興攝影,暢快交談的游人。那些三五成群的白種外國人更是興趣勃發。他們無一不為長城的宏偉奇觀驚呼,無一不被八達嶺的壯麗風光感染得不住地點頭咂舌,頻頻稱頌,各自開啟各式照相攝影設備,施展飽收一切奇景之能是。
對了,自從七百多年前,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到過這里,并把這一切介紹給歐洲后,他們才知道東方有一個美麗富饒的中國。也就因為向往中國,垂涎東方的強烈欲望才使得冒險家們開辟了橫渡大西洋的航線,從而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今天,人類的野性受到時代的遏制,人們互為尊重,平等相處。他們來到這里,領略中國的美麗風光的同時,也了解了我中國人勤苦耐勞,愛好和平,與世無爭的美德,對于全世界的進步,對于全人類的文明將會有多大的促進啊。不是嗎?這座篤實存在的萬里長城就是我中國人具有只固守自己家門,不對外擴張的善良寬厚美德的佐證。有人把修筑長城的物力人力和財力作過計算,得出了中國人在幾千年前就有統治亞洲,征戰歐洲,征服世界的實力的結論。僅是長城最后完工的明代,三保太監七下西洋時,那排了整整十華里水路的浩浩船隊要施展爭霸世界的“炮艦外交”也是鑿鑿有余的了。可是中國人沒有這樣做,至始墨守陳規,閉關自守,以至于讓歐洲人在科學上先走了一步。
朋友們,看看吧,看看這一切。這長城上再也看不到披堅執銳的兵士,再也聽不到戰車的轔轔聲響,迎接你們的是開放的國策,開顏的山川和友好的微笑。歡迎你們同我們一起用智慧和力量像修筑萬里長城一樣,共同建造和平進步之舟,駛向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
? ? ? ? ? ? ? ? ? ? ? ? ? ? (此文初擬于1980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