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溪在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唐詩中入睡。四大皆空的中文系畢業的一無名小書童不能給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只能給她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o ?
從一歲多,我就反復的教她背誦簡單的詩詞,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總有拔秒助長的愧疚,是不是對小孩太殘忍,剝奪了她無憂無慮的童年。不過,大部分時候她不想背我們也就不背。從效果來看,特別有成就感,已經會背二十首左右。大部分都是見縫插針,翻來覆去朗誦。
現在她發現我和她媽玩手機時候就拿書讓我們教她背詩,這是我們一家人的習慣。
現在的父母特別焦慮,老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那有什么起跑線。每個孩子成長的人規律不一樣。拿我家來說,我四歲才開始說話,當時,我奶奶就說要么是憨包要么是人精。我到現在都不明白憨包和人精是怎么混搭。8歲才開始讀一年紀。當時的農村父母真淡定,其實他們也無能為力,作為鄉下自然才村老實巴交的農民,他們能向誰求助,孩子有個地方讀書就不錯了。
現在的我依然要為我的孩子讀小學發愁,二年半后,她將去哪兒讀小學。九年義務教育實現了這么多年,教育均衡化了這么多年,結果是民辦的小學和初中越來越越多,我就想不明白,在劃撥的公有土地上,用納稅人的錢蓋的學校莫名其妙的就變成私立學校了。
何為私,何為公,這是一個燒腦袋的問題。哥哥是想不明白,要民辦就徹底民辦。結果整成個四不像。
關于公辦幼兒園的問題,同樣在一個地方,部分人享受了財政撥款的公辦幼兒園,沒有享受到的是否該把同樣的補貼打到沒有享受的人的賬戶上,在互聯網時代,操作不是問題,理念才是大問題。大同社會不就講個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