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無力動彈的午后,無意識地點開一個標題,竟然邂逅了這樣一個藝術世界,無意識撞見的美好,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跟人分享,順便也讓腦細胞做做運動。
這個緣起的標題是”一個外國女人在中國購買了3萬個塑料袋.....",這個外國女人就是比利時藝術家海蒂.芙歐特.
如果說藝術的宿命是叛逆的,懷疑的,異教的,異端的,不現實的,無為的,個人的,不合群的,那今天下午撞大運進入的藝術世界則掙脫了這個宿命.
芙歐特獨到的眼光讓她注意到了周圍那些平淡無奇的物件,那些被人們忽視,用完即棄的物件,她思考這些物件的存在,重新探索它們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一次性塑料袋,我們每天目光所及或無意識丟棄的東西,在芙歐特手上,卻變成了另外一種延續. "塑料袋被使用的時間也許是半小時,一小時,半天,一天,但作為物體的存在,它已經有了500年",因為這個發現,她以這些塑料袋為主要材料,做了一個《500年》的專題,以500年作為時間段來反思了人類的歷史。這500年間,大陸板塊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然后,政治上卻已經更換了幾重天。在這個宏大敘事的背景下,她獨辟蹊徑地研究,并用塑料材質還原那些不再存在的國旗,讓人類對于歷史洪流中曾經出現過的轍痕,有了另外一種舉重若輕的紀念方式。下圖中的第二幅國旗,是來自中國的大清帝國。
《面具》專題是芙歐特用塑料袋為主要材料表現出的另外一種變遷和更替。在某些民族和部落,當一個男孩成年時,他們會用面具來進行特定的宗教儀式。另外,也有一些民族,在面對死亡時,給死者佩戴面具,以幫助他們超脫。
大到國家政治的變遷,小到個體命運的輪回,偶爾人類需要回望時,就通過這些輕薄的塑料袋型構的意象吧。
用中國廉價的電子表做出的裝置藝術,靈感源于她在比利時還原一個古堡舊貌時,看到一塊精美的地毯被卷起置于落滿灰塵的角落卻是為了保護它?!拔乙鲆粔K超越時間而存在的地毯”。中國的廉價電子表成了她的新寵。在她看來,每一個手表代表了不同個體所經歷的所有過去,或是時間流逝的一種累積。而她的每一個作品在不同地區展出時,所有的電子表時間都調成當地時間。剛調制好的手表在整點之際會發出整齊的報時點,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偏差逐漸產生,“報時聲”因此變得此起彼伏,就好像時間在逐漸失控,我們并不能控制它,只能順應它。不知道每天經過這些時間地毯的人們,會不會因為思考時間的意義及他們生活的組織形式而帶來更多的改觀?這個裝置作品在曾在上海K11購物中心通往地鐵出口處展出過,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留意過?
《派對開始了》則用上了中國的報紙剪紙。這個主題來自于西方慶典的概念(其實跟藏區的撒龍達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但西方通常用的是五彩紙屑(在古老傳統里用的是谷物和米粒),而芙歐特用剪報代替了五彩紙屑。在她看來,人們大部分在報紙上獨到的新聞都不是那么正面的事情,是有些令人擔心的事情,所以當這些新聞在空中飄灑,對人們來說,就像是一種遺忘的姿勢。它存在于我們對這個社會里,就像新聞在被制造的同時,它已經在消散,并被遺忘。而我們的生活,則需要繼續向前。
作品的名稱一直讓我費解,最后芙歐特自己揭曉,她用的是歌詞作自己作品的名稱。因為她認為這些歌詞如此情緒化,直接甚至荒誕,把它們跟嚴肅作品相結合,恰好反應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有非常理性的一面卻也有我們無法控制的事物
享受完這樣一個盛宴,突然想起來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中談到的見解:藝術和生活是這樣的關系,不相擾。但藝術教養可以提高生活。得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