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上看完這部電影已經(jīng)好幾天了,可惜最近學業(yè)太忙了一直沒有機會寫下來。
今天剛好也有些新的想法,可以一起寫下來。
這是一部愛情喜劇片
看完以后我好奇地看了下豆瓣評分和短評,發(fā)現(xiàn)有一些特別的有意思。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飛馳,青春就是揮舞十字架搶奪別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遠不后悔,青春就是永遠充滿勇氣。
荒誕起首,憂傷中段,甜蜜結局,一曲五味雜陳的青春挽歌。
在我看來,這一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在迷茫中尋找自我,卻在第一個分叉口走錯了方向沉迷于自我墮落,想要在下一個分叉口走回正道。
可是最后到底走對了嗎?我不這么認為。
劇情有些緩慢但是卻自帶節(jié)奏
作為一部1967年制作的電影,導演Mike Nicols 完成了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用青少年的寫照作為主旋律的作品。
這部電影的發(fā)展很是三觀不正,有先和媽媽Mrs. Robinson不可描述的劇情,再是愛上女兒 Elanie Robinson的真愛發(fā)展。聽起來很赤裸很辛辣,但是卻帶著一絲敢于說破中產階級的虛偽的沖勁。
所以我在看的過程中還是感覺很過癮很有趣的。
劇情中間穿插的插曲是讓人非常耳熟的<The Sound of Silence>,每一次這首歌的出現(xiàn),都完美地配合著劇情的發(fā)展,雖然沒有語言,可是背景音樂默默地給予了觀眾劇情中的過渡和暗示。
在所有的一切發(fā)生的同時,男主作為一個剛畢業(yè)的優(yōu)秀大學生卻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他滿心迷茫,滿心疑惑,不僅僅是對于未來,也是對于自己的三觀。
也因為這個大前提,故事的發(fā)展讓人能猜到一些,卻猜不到全部。
最喜歡的過渡劇情莫過于當男主角Benjamin撲向床上和Mrs. Robinson相擁著鏡頭卻切換到了他撲到了在家中后院的游泳池里的漂浮墊上。
其中的含義太明顯,太裸露,但是希望這個截圖能間接地給你們一些好奇感。
人在做,天在看,天道有輪回
因為家里人的強烈要求,男主被迫和女主約會卻意外地愛上了女主。
隨之而來的就是他內心的掙扎波動。
在下一步的發(fā)展之前,Benjamin和Robinson的事情還是敗露了,但是卻是在追求真愛女主的時候。雖然男主在要挾下自我坦白了,可作為一個正常人,女主難以接受并且立馬離開了家回到了校園。
在這個時候,我能感受到導演對于劇情和觀眾心理的把握。
真愛是不顧一切阻礙
按照我們能猜到的劇情發(fā)展,男主不顧一切的去了女主的學校并不斷地尾隨和等待女主的回心轉意??墒悄?,Carl這個醫(yī)學生已經(jīng)搶先一步和女主約會不斷。
最后的一部分,是我認為最好笑也最讓人深思的。
男主在屢戰(zhàn)屢敗并被告知“I love u but it would never work out”后毅然決然地告訴了自己的父母,自己已經(jīng)決定了,要和女主結婚了。
他去了女主學校卻得知要結婚的她新郎不是他的時候,驅車去搶婚了!
他沖到了教堂,用十字架毆打了自己的岳父,還背摔了自己的岳父。
拉走了真愛,上了一輛不知去向哪里的車。
相視一笑,或者說是相視大笑。
但是又沉默了。
沖動下的得到,不一定是最好的。
可是不去爭取,也許又會留下遺憾。
電影中的他們可能有了最佳的結局。
現(xiàn)實中的我們呢?會迷茫,也會心酸,會躊躇,也會抉擇。
馬上我也會是一個大學畢業(yè)生,那么我的未來呢?
我也不大確定,可是我知道我一定會有想做的事情,不會在分叉口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