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整理“吳軍·硅谷來信”的第20封信還是時,吳軍引用了格拉德威爾的書《異類》中的一段話:“‘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為什么一輩子都到處碰壁呢?主要是因為TA(誰能確定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不是女性)的思維方式不對。智力≠智慧。格拉德威爾認為:這位悲劇者的命運,在他誕生在一個條件非常差的家庭的時候,就被決定了。’對于這個觀點,我不贊同。但是思維方式決定命運,這點我確實贊同。”
“對于這個觀點,我不贊同。”這句話,一下子擊中我那敏感的小心靈,于是,我又開始反(duo)思(xiang)了:假若我看到格拉德威爾的這個觀點,我當時會怎么想?答案是:僅僅是看到了,并沒有什么想法,僅僅過眼不過腦,感覺自己記住了,就沒有必要再對這句話進行思考。于是,在將來的某個與人聊天的時刻,拿出來想反駁/贊同別人觀點的時候,含糊不清、詞不達意并尷尬的說出來,獲得別人對你的低看的眼神,以及一顆又受傷的心。這是一個死循環,無解,知道我動筆寫下這篇文章。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好朋友聊天時說出的“不是啊,我們那邊都...就是那個...哎,該怎么說呢,就是在我們那邊都跟你說的不一樣”,還有課堂上老師自問自答的講課方式,讀很多遍依舊記不住的英文單詞,出工不出活的“偽工作者”...
說起中國教育,我們涌現在腦海的是一堆要吐槽的抱怨:應試教育由于老師一位地灌輸,壓抑甚至消滅了學生思考的主觀能動性,致使我們的生活寡淡無味。但是,到了大學這個充分被解放的時期,為什么你的生活依舊黯淡無光?
吳軍說:“人一旦心態變得非常低,就很難提升自己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上。”當老師不在我們身邊了,我們自己卻成為了“老師”,并且,依舊是制度弊端下的老師,那些年你想要改變的地方,想要改變的方式,你依舊沒有改變。我們繼續“填鴨式”的給我們的眼睛瀏覽新知識,并且依舊左耳進右耳出,在十年寒窗苦讀的作用下,在大學里,雖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老師,但我們依舊“被灌輸”了,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用俗話講:習慣真可怕。其實,習慣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習慣當做習慣。
今天看了一個新聞:是林志穎帶著他的兒子Kimmy參加法國的讀書周,雖然拿了第一名,但是被管理人員勸告退出比賽。原因是:Kimmy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會影響小孩子不能很好地體驗讀書的樂趣。
所以,讀書是這樣,做事也是這樣。練就任何方向的技能,你都避免不了閱讀。所以,不要過眼不過腦了,浪費時間。
祝你能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