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濾去背景信息,實際上說的就是一個父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盡快成熟,將來能擔負重任而采取了冷酷無情的教育方式,結果把一個還算聰慧正常的孩子從小就進行精神折磨,搞得他得痛苦不堪,從而走上了歧路和絕路。到了孩子成年,這個父親一看,咦,這個孩子怎么搞得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樣,算了不要了。結果就把親生孩子給弄死了的故事。
很殘酷對不對?
事實上韓國是個以孝為本的國家,卻拍出了這樣質疑家長教育的片子,這很讓人高興。反觀在傳統文化消失的差不多的中國,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反思。反而是,“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父母把你生出來,你不感恩,反倒怨恨父母,你還是一個人嗎?”這樣的陳腐爛渣比比皆是。
一個人一出生,就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了,從外界的刺激形成自己特有的性格。來自父母積極的鼓勵,暢通的交流,堅強的保護,愛,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健全的人格。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并不容易。大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都要面對生活的壓力,工作的不順,自己能力不足而產生的沮喪。如何把自己的種種的負能量,不發泄到家里最弱小的孩子身上,是一件非常需要努力的事情。對孩子天生的潛意思里的父愛,母性能抵消住一部分;人性的善良,對弱小的生命的憐憫能抵消一部分;身為父母的責任的正確認識能抵消一部分;自己的堅強性格;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小時候的照顧的榜樣都能抵消一部分。
可誰能全部做到,誰能天天做到,誰能在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分鐘都能做到,很少很少。身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是那么的不容易。每個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堅持,盡量注意,很辛苦很辛苦。
我覺得中國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中國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僅僅是年輕人出了問題,上一代人,再上一代人都 出了問題。家風能傳承,冷酷也能流程。現在有的年輕的父母看孩子的冷酷眼神,就 和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小時候看他們的冷酷的眼神是一樣的。有的年輕人想做好父母,溫柔的父母,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因為他們的父母從小就沒有好好的對待他們,從來沒有以身作則的告訴他們好父母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墨守成規很容易,突破自己很難,需要自己開辟一條自己從未經歷過的路。
每個對孩子不好的父母都有自己的理由。
這部電影里的理由是,身為一個國家的王就是要從小比別人做的好,你不行,就不能做王,麻煩你給別人讓出位子。50年代的父母的理由可能是,家里條件不好,孩子生的又多,精力有限,縱使有父愛母愛我也只給我最討人喜歡的那幾個孩子,余下的孩子你們就有飯就吃,有衣服就穿,有你們沒你們都是一樣的。70年代的父母,如果正好他們自己父母喜歡的幾個孩子之一,那他們就繼續把父愛母愛傳承下去,如果是被父母的愛淘汰的幾個孩子,那他們大部分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很冷漠,他們的理由就是我父母也從來沒有給過我愛,所以我也無法給以你我的愛。90年代的人,更好的物質條件,更多的知識,更多的獨立思考,我認為從這代開始,父母會對孩子有更深入的思考,對自己身為父母的責任有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