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六中和十一中合作舉行了一個“同課異構(gòu)”活動,語文組的教研題目是《中考語文的識字和寫字專題》。“青年節(jié)”這一天,我們參加了聽評課,受益匪淺。
郭旺興老師的課:有味。
郭旺興老師設計的是講“六書”。他的板書從頭至尾都是用毛筆蘸著清水在黑板上書寫,僅這一點,就讓聽課的老師報以青眼有加。他的課堂線條極其清晰:出示知識點,引導學生理解練習,在討論點撥中讓學生領會要旨。“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郭老師以學生能夠辨識“六書”為目標,展開課堂。我發(fā)現(xiàn)他分析例字時,詩詞典故,隨口就來;例字的淵源用法如數(shù)家珍。我們都聽得入了迷。這些傳統(tǒng)的文字學知識,又有多少人知道,課上,他深入淺出地奉獻給學生。學生通過對“六書”理解和共鳴,點燃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向往。原來他注重的是“大語文”觀啊!我平日上課,著力于文本解讀,立足在“文章說了什么”,但郭老師自己開發(fā)課程資源,上了更高的層面。他的淡定沉著是讓人驚嘆的,他總是能夠給予學生非常充分的思考時間。他的課堂大部分時候很靜,很理性。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比較陌生,郭老師也不著急。學生回答不上來,他便說:“請聽老師講。”他便從容地講,讓學生記筆記。在講臺上,郭老師儒雅得讓人感動。他對學生的禮貌謙恭幾乎表現(xiàn)在每一個細節(jié)中,“請”和“謝謝”是那么自然地從他的嘴里說出來。課堂上可以看出郭老師和孩子們很融洽。
我觀摩著郭老師的課堂,心生感慨。他對語文知識的敬畏,對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高度重視,他的不造作不矯飾,他的坦蕩和儒雅,他的平民化的教學風格,都讓我深深自省。
評課時,他又拋出自己下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書法中的漢字有變化、書法臨摹、臨摹與抄襲比較……我們心生向往,只能拷回課件領略了。
郭老師的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這節(jié)課如果放在初一或者初二,會更好,學生在不斷的反芻中,會掌握得更扎實。當下面臨中考,孩子們沒有寬裕的時間消化。
郭老師理性、厚重、成熟,我也會慢慢消化……
2、劉雪梅老師的課,有料!
劉老師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引導學生,梳理了“中考認字與寫字”這一專題的知識點。她從課標的要求說起,娓娓道來。她的音色甜美溫婉,令人舒心。我一走神,覺得她當個播音員,定會展現(xiàn)有血有肉的人物情感,迷倒一片。
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學生,她卻絲毫不緊張,課堂上居然如此溫情,你是想像不到的。她的語氣語調(diào)神情,舉手投足,無不體現(xiàn)著對學生的關愛。她就是那么慢慢地和學生靠近,不急不躁,似乎忘記了時間的流失。她不是上課,而是像拉家常,有一種和諧溫情的東西氤氳在課堂上空,讓你的每一個毛孔都很舒適。
當孩子們上達下應時,劉老師就蜻蜓點水一般閃過知識點;當孩子們面露不解時,劉老師就放慢速度,多舉幾個例子,直到他們明白。孩子們時而頻頻點頭,時而隨著空書,興味盎然!是啊,經(jīng)過幾次的會考模考,孩子們對浩繁的漢字音形義,確實一籌莫展,有點犯怵。在師生的默契配合下,孩子們許多滯點在這一節(jié)課得到貫通,那喜悅,溢于言表。課堂隨學生意愿而流動,關注了學生,尊重了學生。但時間的流逝也是無情的。最后,精心編印導學案,沒有時間全部完成,就必須下課了。
我想,課堂的“收”與“放”是一個回避不了的問題,也是永遠的教研問題。只要學生能真正收獲,為什么教師不能多講?為什么一節(jié)課必須聽說讀寫樣樣齊全?
3、謝謝郭老師,謝謝劉老師!
我們知道:做課,太難了!課堂的突破好像鯉魚躍龍門,每一次騰躍都需要全力以赴。即使久經(jīng)沙場的老師,且經(jīng)歷了比較長時間的準備,也會在課堂上留下許多遺憾。那就微笑著聽一聽褒貶,褒貶轉(zhuǎn)瞬就如煙云飄散了,哈哈!
我們的課堂追求的是給學生一次新的學習體驗,也給聽課的老師們一些新的思考。希望珍視自我,獨行特立!
有爭論就是有活力,有突破就是有未來。新課程理念進入師生的毛細血管,需要我們在講臺上反復折騰。愿我們攜手共進,彼此取暖,相偎前行!讓語文更有味道更有料更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