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曾說起他拖延的經歷。當時,他想將一箱衣物從印度寄往美國,這事估計要花上一天的時間。他覺得挺耽誤功夫的,想晚點再寄,結果這一拖就是8個多月。每天早上看到箱子,他就想明天一定寄,但是一直沒有行動。
很難想象寄一箱衣物有多難,至于拖8個月。其實生活中和喬治一樣,受拖延困擾的大有人在。拖延已成為我們這代人最大的問題之一,一旦養成會帶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
比如作業如果總是拖到最后一刻,潦草完成。隨后會因評價不佳,覺得自己不行,以后還是會以拖延的方式逃避作業。
拖延習慣一旦養成,讓人止步不前,甘于平庸,而且想改掉它還不容易。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對抗拖延呢?
想對抗拖延,就要了解什么是拖延?以及拖延行為是怎么形成的?
拖延是一種以推遲的方式逃避任務或決定的一種行為習慣。表面看起來是因為懶,但說到底是因為內心的恐懼。
而拖延作為習慣的一種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信號、反應程序、獎勵機制和信念。我們來逐個了解一下。
1. 信號。這里的信號就是一種提示,你看到它就會想起還有什么事沒做,它可以是一個工作任務,也可以是一個電話鈴聲。
經濟學家喬治看到整箱衣物就是信號,信號本身沒有好壞,關鍵看我們對信號的反應。
2. 反應程序。是我們對信號的習慣性反應。喬治在看到整箱衣物后他的習慣性反應是明天一定寄,卻沒有行動。
3. 獎勵機制。一種習慣之所以能養成,是因為它能使我們心情愉悅。就一箱衣物喬治都能拖8個月,是因為他覺得難得休息一天,如果花在寄東西上不值得。拖延就能幫他回避這種情緒,并把注意力轉移到他愿意做的事情上。
4. 信念。如果想要改變一種習慣,就要試著改變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念。一箱衣物早晚要寄走,不如早點行動。
現在了解拖延習慣的組成部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各個擊破。
02
結合習慣的四個部分,分享四個對抗拖延的方法。
一、想要克服信號的干擾,最好遠離干擾源
信號刺激感官,我們下意識的反應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原以為看一下手機花不了幾分鐘,最終卻刷了幾小時,這樣非常影響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最好的辦法是直接消除信號,遠離干擾。
高三的時候,有位同學特別喜歡打游戲,一玩就是一個通宵。成績明顯下滑,他想到把電腦鎖在柜子里,鑰匙交給媽媽,用這樣的方式減少游戲的誘惑。
在工作和學習中,干擾是不可避免的。與其試圖考驗自己的抗干擾能力,不如遠離干擾源,直接隔離信號的干擾。
二、分解工作量,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信號沒有好壞,而對信號的反應程序才是關鍵。任務看起來很難,就會一拖再拖。如果能把任務進行分解,關注過程而非結果,開始第一步,繼續就容易許多。
北大才女劉媛媛當年寫論文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拖延,覺得這件事對她來說太難。后來她試著把寫論文這件事,拆分成查資料、取標題、寫序言、寫第一段……。一開始選擇一個比較容易的部分,寫序言開始。寫著寫著就進入了狀態,最終一點一點完成了論文的書寫。
隨著她將論文分成一個個小任務,整體的難度也被分解。工作任務越簡單,阻力越小,越有助于對抗拖延。
三、給自己的進步來點獎勵
讀書的時候,令自己頭疼的科目,總會排在最后去完成。而學得輕松,成績又好的科目,完成它們不僅能讓自己更自信,還會獲得來自周圍人的肯定和鼓勵,學習這些科目會更加積極。
高中階段學業壓力大,小米在學習上比較拖沓,成績也不穩定。想到小米喜歡打架子鼓,爸爸和她約定如果每次月考有進步,就獎勵她打鼓1小時。
獎勵會給我們帶來愉悅感,適時給我們的進步來點獎勵,有助于新習慣的養成。
四、內在的信念,有助于改掉拖延的習慣
信念有強烈的自我激勵作用,會讓你不自覺地尋找方法,采取行動。
暢銷書作家另唯講過自己靠信念減肥的經歷。那時她在一家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因天天加班,缺乏運動,整個人變得越來越胖。她害怕拍照,也不愛打扮,那段時間,她特別沒有自信。她想改變自己,決定減肥。
為了讓自己堅持下去,她發起了為期兩個月的減肥直播,每晚9點直播雷打不動,在大家的監督下,不給自己找任何理由拖延,結果沒花一分錢,沒吃一粒藥,沒耽誤一天上班,兩個月后,她靠著強烈的信念減肥成功了。
想讓自己不拖延,可以學習另唯的方法,增強自己渴望成功的信念。那我們該怎么做呢?可以運用心理對照法,就是把我們現實中最糟糕的一面和美好的愿景對比。
當然,為了增強效果,建議你把愿景可視化。比如把你的愿望寫到紙上或者打印出照片,貼在醒目的位置。當你動力不足,想拖延時看看它,有助于激起斗志。
想要對抗拖延,可以根據習慣的特點逐一嘗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用起來你會發現戒掉拖延并非難事。
歡迎關注公眾號:佑悠書舍,感謝你的閱讀,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