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紛紛春雨,趕在清明之前,我們年后第一次返回了老家。當然,此次一是為了祭祖,二也是因為想念鄉(xiāng)下。
尤其是一向勤勞的婆婆,心里一直記掛著,屋后那幾塊田地里早前撒下的菜籽,茶園里剛剛長出來等待采摘的新茶。
也尤其是一向好奇愛玩的兒子,心里一直惦念著,隔壁院子里的幾只雞鴨,舊屋場上的那堆大石頭,還有對面梯田那頭的一片大池塘……
處處留下的,是他深深淺淺的小腳印。帶不走的,還有專屬于他的童年快樂。
那天晌午,雨后蔥蘢一片的池塘邊,一個小小的身影,手里舉著兩米長的釣魚竿,飛快地奔跑著沖向田埂,沖向正在田邊采摘野芹菜的我,“媽媽,媽媽——快看,我釣到魚啦——媽媽——”
聽到這般響亮的聲音,我趕忙起身,起初只是想循聲看個究竟。
誰知,六歲的兒子已經(jīng)沖到我的面前,右手拽著魚竿,左手捏著一條五六厘米長的小紅魚,魚的尾巴不停地擺動,嘴巴一張一合,好不活潑。
再看看我眼前的這個小家伙,兩只擼起的衣袖早已沾濕,出門時干干凈凈的小板鞋也已泥漬一片。但伴著清脆的笑聲,那瞪得滴溜兒圓的兩只眼睛里,卻滿是激動和驚喜,分明在等待我的傾聽與分享。
那一刻,他的樣子,竟深深打動了我。
記憶當中,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他如此激動。于是,我也格外激動。趕緊扔下手里的芹菜,帶著滿臉的崇拜之意,湊過去問他:
“真的是你自己釣的?”
“真的!我自己釣的哎!”小家伙說完,又是一陣爽朗的笑,那么清脆悅耳。
我們盯著那條小紅魚,如獲至寶。它的顏色那么鮮艷,與田野中的各種春色,如此相配。而這個從城里回鄉(xiāng)的小男孩,身上早已滿是泥土的氣息和青草的香味,土土憨憨的,倒也更加可愛了。
不時,田埂那頭的池塘邊,傳來老公的叫聲:“哈哈,我又釣到一條啦!”
兒子趕緊拉著我,又奔回到池塘邊。我只當他是要看他爸爸的勞動成果,卻不想,他動作麻利地蹲到裝魚的小桶旁邊,喊到:
“媽媽,快來幫幫我,把鉤子拿下來,小魚快死了,要趕緊放到水里……”
他張開抓著魚的小手,同時另一只手立馬湊過來,生怕小魚摔到地上。
魚鉤隨著他奔跑時的晃動拉扯,已經(jīng)傷到了小魚的嘴角。我在兒子兩只大眼珠的注視下,小心翼翼地取下魚鉤。再看著他小心翼翼地把魚送到桶里的水中。
“看,小魚還是活的!哈哈,它在水里游著呢!看,爸爸釣了一條大的一條小的,我這條也是大的……”又是一番激動,一陣歡呼雀躍。
站在一旁的我們,相視一笑,只默默地分享著兒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那種快樂,是多么純粹,多么飽滿,多么無可替代。
我問老公,兒子的魚竿哪兒來的?
他說:“我的是買的,他的是上次他爺爺給他做的。真沒想到,他還真的釣到魚了。剛開始,我只是跟他說說怎么看魚有沒有上鉤,什么時候可以往上拉。看我釣到一條,他急了,有點坐不住。我告訴他釣魚一定要有耐心,等到魚上鉤才能拉……誰知道,說著說著他就拽上來一條……哈哈……就那個簡陋的小魚桿,也能釣到,看來這里魚真不少……哈哈……”
“這叫教導(dǎo)有方,也叫現(xiàn)學(xué)現(xiàn)用。我長這么大,還真沒親自釣到過一條魚呢。”我轉(zhuǎn)頭看著蹲在那兒的小家伙,趁機給他說起了書本上寫的大道理,“你看哦,本來釣魚很難的。你在爸爸的引導(dǎo)下,學(xué)會了耐心等待,學(xué)會了努力堅持,是不是就很快掌握了釣魚的技巧呀?”
“對呀!我已經(jīng)會了,媽媽,下次我教你……”小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自信。
一陣暖風(fēng)吹過來,池塘邊的新嫩柳條,參差披拂,如蜻蜓點水撥出圈圈水紋。我輕輕采下一枝,折成圓形小柳帽,戴在了兒子的頭上。告訴他,這是給他的獎勵。
對于六歲的孩子來說,第一次釣魚的經(jīng)歷該是多么美妙啊!當初,他是如何說服自己耐下性子的?他又是如何根據(jù)爸爸說的判斷何時該收桿的?此刻,那顆小腦袋瓜里會想些什么呢?那顆激動不已的心里又會有哪些心理活動呢?……
我想知道的還有很多。
他自然是不會想到拍照留念的,也不會想到寫日記記錄下來,甚至長大以后都不一定記得清楚此時的激動心情了吧?
那該多可惜!
所以,我來幫他記下這個美妙的瞬間。用文字,不會褪色,不會丟失,而且不論何時,都能還原當時的鮮活場景。甚好!
往后,在他自己會動筆之前,還會有很多這樣珍貴的瞬間。那就一點,一滴,定格美好,留住永恒。
許是在城里待的久了,偶爾回一次鄉(xiāng)下,人的精氣神,都是帶著田野香味的。
憨實的土地,松軟的空氣,面上含笑的莊稼人,使得這一山一水,遍地都顯靈氣。
在這個曾經(jīng)給過我們美好童年的地方,兒子找到了屬于他的快樂。
一如隔壁院子里叫喚不停還會下蛋的雞鴨,他覺得可愛的如同小伙伴。一如舊屋場上那堆大石塊,幾個孩子能玩一上午。一如下雨天穿著靴子,學(xué)佩琪喬治在田里跳泥坑,樂不思蜀。一如今天池塘邊,第一次自己釣到魚的經(jīng)歷……
每當看到兒子,跳躍在鄉(xiāng)間田地的身影,我都倍感欣慰。
這種欣慰,來自孩子對這片自然本土的喜愛和留戀,更來自于大山兒女心中那割舍不掉的濃濃鄉(xiā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