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得知京包線部分線路要進行改造,11月份起五道口和清華園站都將成為歷史,作為火車迷的我臨時計劃在這個月假去與這兩個深深印在普通人和車迷心目中的鐵路印象告別。
五道口,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是京包線從北京北站出發之后的第五個道口。雖然京包線上從這里通過的車次并不算多,但是由于從這里經過的人流和車流絡繹不絕,它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道口,旁邊的地鐵站以及周邊的許多地方都是以五道口來命名的。
北京地區的車迷可以說是沒有不知道這個道口的,而住在附近的人們對這里的印象更是深刻。雖然有時它會造成交通擁堵,但是這個道口早已經成為了周圍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從這里經過,有時就隨著人群一窩蜂匆匆忙忙地走過去,有時會被攔下來等待一會兒,順便看看從這里經過的列車。
上次我來五道口還是在2012年,當時和幾個車迷朋友到北站這邊來看車,之后幾乎沒有專程來過這里。然而今天這一趟卻是來與這里告別的。
每當有火車將從這里通過,道口工都要提前去疏導交通,控制車輛通行,保障安全,讓道口能夠順利封閉。巨大的車流量讓這里的道口工注定輕松不了。封閉的時候這里是最混亂的,道口房前面的喇叭用極大的分貝喊著“上行有火車要來,請注意!”和“行人車輛請注意,火車就要開過來了!”,道口工也在扯著嗓子大喊,盡力阻止行人繼續通行,可是還是免不了有幾個身手敏捷的人乘著亂子強行通過。兩邊的電動欄桿終于閉合,道口工才松了一口氣。
在這里通過比較多的就是S2線列車,NDJ3型內燃動車組,俗稱和諧長城號。列車通過時,人們都注視著,一睹它的英姿。也有許多人拿出手機來,把這一刻定格下來。
列車剛剛駛離道口,欄桿還沒完全打開,人們就迫不及待地走向道口的另一邊。不一會兒,道口又恢復了剛才的繁忙,似乎那趟列車不曾來過一樣。
道口旁的各種設施一直都默默地在這里。無數個日日夜夜,無數的行人車輛,無數呼嘯而過的列車,這些設施都是它們最好的見證人,也是這里繁華的見證。
我站在道口中間,向鐵路的遠方望去。單線鐵路總給人一種孤獨的感覺。
只是望著鐵軌,即使道口上再熱鬧嘈雜,卻覺得一切也都是這么寧靜。
我一直在這里徘徊,回顧這里的每一處細節。也遲遲不肯離開,因為這一走即是永別。除了我之外,還有幾個車迷也來到這里,有的拿著相機,有的拿著錄音筆。大家都想將這些印象用某些方式記錄下來。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為了趕時間到清華園站,我不得不離開五道口。身后的五道口依舊喧喧嚷嚷,來往的行人車輛依舊匆匆忙忙,一切似乎都和平常一樣。但是這些日常司空見慣的事物,以后就只能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之中了。至少,人們會記得這里,記得這里的繁華,記得這里的喧鬧,記得這里絡繹不絕的人流車流,記得這里呼嘯而過的列車,記得這里的一切……五道口,再見!
沿著鐵路旁邊的小路從五道口一直往北站方向走,經過一座橋,不一會兒就能到清華園站。
清華園站其實有老站和新站之分。上世紀六十年代線路改造,清華園站的位置發生變動。現在的站址是60年代建成的,并因為2008年S2線開通而改造成高站臺。
現在使用的這個站房也是2008年建的,而在它的后面是六十年代的老站房。
老站房依舊保持著當年的風格,現在用做車站職工的宿舍。墻上“清華園站”四個字,寫滿了歷史的滄桑。
新站房并不是很大,但是對于這個小站來說足矣。今天這里也聚集了不少人,有市民、車迷、記者、甚至還有網絡直播的人。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來與清華園站告別的。
原本打算在12306客戶端上買清華園站的紀念票,如果時間充足的話或許能從這里坐車去北京北站,但是客戶端上怎么也買不了當天(29號)的票了。來到車站看到公告才得知,10月28號已經不能在線買票了,車站站房的售票窗口里也是人去屋空。關于停運的詳細情況,公告上也寫的很清楚。
不一會兒,4473次即將到站,進站口的大門也打開了。可能是因為最后幾天且不能買車票了吧,在車站外等候的所有人不管有票沒票都一起進入了車站,而車站的師傅們也默許我們進入。畢竟這個時候,人們都不是為了乘車,而是為了去道別。
車站的陳設與其他車站沒什么太大的區別,而此時卻有了不同的意義,人們都用相機記錄這只屬于這里的特征。
候車室的標識、鐘表、告示牌等等,依然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只不過很快他們就都要隨著清華園站一起退役了。
來到站臺上,才發現今天來的人真的挺多的。大家都在討論著關于清華園站的點點滴滴,都在為它即將停運而惋惜。
站在站臺上向兩邊望去,空蕩蕩的股道上沒有停留的列車。而且因為車站規模很小,所以只有兩個站臺。
不同于一般火車站,清華園站的站牌是藍色的,這也是清華園站的一個特點。
一會兒4473將要停靠1站臺,不過此時也有不少人跑到遠處的天橋上去,以便更好地看見清華園站的全貌。我也跟隨人群到了天橋上面去。
站在天橋上往下看,難免有種空蕩蕩的感覺。畢竟,將在這里停靠的列車真是來一趟少一趟。
不一會兒,4472次進站了。本務是DF4B客運型內燃機車,車迷叫它橘子。后面的車底也是最經典的綠皮,22型客車。人們連忙拿起手中的相機,定格這個畫面。等到列車停穩,大家一擁而上,爭先恐后地登上列車。
真的是不管有票沒票了,而且上車的時候列車員也沒有和平常一樣在門口查票。我上的那節車廂是硬臥代坐,即用硬臥車底做硬座車用。
此時車廂里已經堵的水泄不通,遠遠超過了這列車的承載能力。不過大部分上來的都是車迷,大家雖然未曾相識,卻都像老朋友一樣相互交談起來。
伴隨著一聲長鳴,4472次由清華園站一道發車。所有人都不舍地回望清華園站,都在與它告別。還是那句話,盡管戀戀不舍,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清華園站,再見!
恐怕火車上這樣多的人,也只有春運時會出現同樣的場景。人們都在向車廂外張望,再好好看看這條線上的一切。
從清華園站到北京北站,列車要走4公里,用時不過是7分鐘。但就是這7分鐘的時間,足以讓乘坐了這趟列車的人們終生難忘。
這時列車長和列車員來給乘客補票,我想到這是我拿紀念票的一個絕佳機會,于是立刻去補。當時已經有不少人圍在那里,都是要補票的。這不僅僅是為了留作紀念,更是對鐵路的一種尊重。我想,大多數人補票的目的,可能都是為了紀念吧。雖然我們一行僅有2人,但是我補了3張票。我打算把這3張連在一起的票永久收藏,這也是很有價值的。
很快,列車抵達了北京北站。大家有序下車,到站臺上去看機車摘掛。
當然,許多人也借著這個機會去和機車合影,畢竟這樣的機會并不多。
大車和師傅們熟練地給機車摘了掛,只不過這樣的工作很快就沒機會在這里進行了。
摘掛之后,機車準備折返,人們紛紛拍照留念,還有人向大車揮手告別。
到此,我今天的行程就全部結束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因為學業等種種因素吧,一直沒能有機會做與鐵路有關的事情。這次告別之行,我的感觸頗深,畢竟差一點我就與這個機會失之交臂。我也曾經送別過當年的6417,只不過那時還小,體會不了那么深刻的感情。如今中國的鐵路發展迅猛,我們也難免要送別那些老去的事物。總之,五道口和清華園站就這么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懷念與美好的記憶。那列叫做回憶的列車,載著五道口和清華園站,一直駛向遠方,駛向我們記憶的深處。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