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乍暖,春草乍綠,仿佛就在一夜之間,桃花便盛開了。“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唐代吳融《桃花》)、“風來吹葉動,風動畏花傷。紅英已照灼,況復含日光”(南朝沈約《詠桃詩》),“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唐代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在中國古代文人們的筆下,桃花代表著春天。桃花開,春天到來,桃花落,春天逝去。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桃花的象征意義是極為豐富的。
最初,桃花象征著美人、婚姻、子孫繁盛——“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這是對婚姻的善頌善禱;“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這是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從中還衍生出來一個詞語“桃花運”,特指一個人特別具有異性緣。前段時間熱播的《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其名字應該也是與桃花的這種象征意義有關的。
可春天易逝,桃花易落,所以,桃花還象征著紅顏易老,世事多變幻——“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清代袁枚《題桃樹》),這是憐花惜春的嘆息;“明媚鮮艷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清代曹雪芹《紅樓夢》中《葬花詞》),這是林黛玉見到桃花飄零而心生的哀傷自憐;“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宋代陸游《釵頭鳳》),這是陸游對自己與表妹唐婉愛情悲劇發出的嘆息。
但花開花落,原本就是自然規律,今年花落,明年花仍然會開。所以,中國古代文人們還喜歡用桃花的開落來象征著歲月的流轉、人事的變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代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唐代劉禹錫《游玄都觀》、《再游玄都觀》),歲月流逝,人事興衰,只有桃花,年年開落,滄桑之感,油然而生。
春天、生命、愛情,這些都是從桃花本身生發出來的象征,除此之外,在中國古代文人的心里,桃花還象征著一個理想的世界。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以來,那個兩岸桃花盛開、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就成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精神棲息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李白)、“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張旭)……桃花源,在中國人心里形成了一種情結,桃花的象征意義,也上升到了對社會運作模式、人生哲學的思考和探索,成為了理想社會的最佳代言人。
可無論你如何感慨,一年年地,桃花依舊笑春風。“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秦觀《行香子》),在春天的舞臺上,粉紅的桃花,永遠都是不可替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