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剛開始決定寫作是在今年的7月12日,當時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500字,我知道你會覺得有點少,可即使這樣,才堅持了短短兩天就中斷了。
堅持做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不過我知道,我并不孤單。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給自己制定每天的計劃后,都會因為沒有按時按點完成自己的每日計劃而苦惱,不管是真的有一些重要的事不得不完成,還是因為自己的懶惰或者遺忘。
但,重要的不是為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懊惱、自責、絕望甚至放棄,你此時此刻所煩躁的一切其實對你將來想要成為的樣子沒有一絲一毫的好處,而且此時此刻的負面情緒不僅沒好處,還會損耗你寶貴的注意力,導致你的情緒起伏波動。
清華大學管理學教授寧向東(在得到開通專欄:寧向東的管理學課)在他的管理學課上曾經說過:情緒是第一生產力。也就是你因為過去的過時影響了此時此刻的情緒,那么只會讓你更沒法專注于此時的事情,也就很容易形成“任務失敗-->情緒波動-->再失敗-->再波動”的正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所以活在過去的懊惱中毫無意義,我們要去做的就是去“止損”,不去糾結于過去的過失,集中注意力去面對未來,既然有兩天沒寫作,那么今天起再開始就好了。
我一直覺得做一件事連續多少天可能給自己背負過多這件事情本身以外的東西,某些打卡程序真的很麻煩,很耗費注意力。所以我想說的是,“記天數”式的日期積累和量的積累不應該被完全等價。
我堅持寫作的目的是產出對別人有用的東西,而不是每天形式化的去告訴自己堅持了多少天、持續堅持了多少天。當然我并不否認“記天數”這事不重要,它的確是能夠通過數字的積累,督促我們持續堅持。只是我知道記天數不是我堅持寫作的核心,我堅持寫作還有比之更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因為它而耽誤了最重要的寫作能力本身,那就顯然是丟了西瓜揀芝麻,是得不償失的。
在做一件事時,將其重要性就行排序其實是很有必要的,能讓自己更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對這件事情所產生的不同情況有更加理性的判斷。
再次強調上文的觀點:落下了就落下了,重新開始就好了。
沒錯,就是這么簡單,不需要太去在意那些懊惱,只要明確兩點就好了:
1、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2、然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做下去就好了!
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
產出>記天數
當你知道這一點之后你就能更加從容的面對那一兩次的意外情況,也不會因為偶爾的中斷懊惱不已。想通了這點之后你這的就會變成一個全新的物種,一個坦然面對過去、專注未來的物種。
看到這里你可能很多人會誤解:你這么說會不會成為經常放棄的方法論呢?既然中斷了也沒什么可自責的,那我以前就是這樣,中斷中斷著就忘記開始了。
這其實是另一種極端,不專注“記天數”因為有比它更重要的事情要去關注。比如我在寫作時就從來沒有強迫自己去刻意要求每天都堅持多少字之類的,我只是告訴自己一年內寫作量達到一本書的強度就好了,而一本書有多少字呢?網上一般排版方法是每100頁紙不到1100字,那么就按正常書籍300頁來算,那么每年的字數也就是30萬字左右,而折合到一個月也就是每個月3萬多字的寫作量,那么每次1000多字的輸出量,每個月其實寫上25天左右也就夠了。發現沒有,此時我的的注意力就并不是寫了多少天,而是字數的積累。
而且這個方法幾乎適用于任何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情。跑步也好、英文學習也好,這里的“量”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路程以及英文單詞語法的積累產生復利效應,我們的目的是成為長壽者(《端粒效應》一書的觀點,也是跑步終極目的)、成文合格的英語使用者。
明確長期目標,再把它細化到年、月、周(最小級別最好是周)的級別,這就是“活在未來”的方法論。
所以此時此刻我們的公式有了新的變化:
目標>產出>記天數
或者“記天數”這個詞干脆就可以從我們的想法中去除,我只需要知道自己寫了多少字、跑多少公里以及記住了多少單詞,別的東西不需要過分關注,不要在那些事情上浪費過多寶貴的注意力。
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所有長遠目標都簡化為以下兩點:
1、制定計劃
2、專注產出
今天我送你“專注產出”這把刀,希望你用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