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2014年6月份,當時準備提交辭呈,但是內心還是非常缺乏安全感,對外部世界感到恐懼,不知道自己出去要干些什么,對人生產生了強烈的質疑。所以離職前的兩個月,我看了二十多本書,試圖通過看書來緩解內心的焦慮。
這期間看過最好的一本書就是《少有人走的路》,它簡單直白,邏輯清晰,當時看了覺得非常好,還寫了一篇讀書筆記?,F在想來,當時真的傻傻的,囫圇吞棗的看完一本書,抄了一些好句子,就以為自己讀了一本書。實際上,我雖然看了很多書,但是其實并沒有用心去看,并沒有認真付諸于實踐,也沒有經過自己深刻的思考,更加沒有輸出。
所以,看了很多書,我依然很難過好這一生,現在呢,我要重新把這些智慧撿起來,經過自己的加工,讓它變成自己的東西。
這本書的開篇便闡述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人生困難重重。
古語也有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很難接受人生是艱難的這一事實?,F實總是殘酷的,活著總是很累的,為什么人不能輕松愉快的活著?為什么總是有那么多不如意?為什么有那么多困難?因為活著就是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想要成長,就必須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去體驗焦慮,從而解決問題,挑戰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富蘭克林說:唯有痛苦才能帶來教益。關鍵是看一個人是否想要成長,如果想要變得更強大,卻不愿意承擔責任,經受痛苦,那這樣的人只能自暴自棄,怨天尤人。
既然人生本來就該困難重重,那么我們看任何事情都應該從積極樂觀的一面去看,因為出現在生命中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
以前我在核電站工作的時候特別傻逼,帶著大學畢業后的書生意氣,總是覺得付出了多少就應該得到多少,總是抱怨國有企業的各種制度問題,抱怨上級領導對自己的不公,覺得他們是在故意挑自己的毛病?,F在想來,當時的我看問題總是從消極的一面去看,認為人生應該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問題,不是想著怎么去解決,而是逃避問題,逃避責任。
如果別人罵你,你應該好好聽他罵,并從中發現自己還能做好的地方,如果你做的足夠好,他就沒有機會來罵你;
如果你必須做一件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你應該好好的把這件事情做好,甚至要比自己喜歡的事情做的更好,因為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才真正考驗一個人的應變能力。
想起上個星期去建行解鎖公司賬戶,只帶了身份證,去了才發現還要帶上公章私章,營業執照,當時我還抱怨建行制度太變態,其實我應該想到,如果自己去建行之前先給建行打個電話問清楚,提前把資料準備好,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是自己考慮事情不夠周到,全面,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銀行的責任。
人的成長,就是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要把問題看成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而不是逃避。
解決的問題越多,能力就越強,能夠控制的東西就越多,能夠控制的越多,安全感就越強,就越愿意嘗試新事物,生活也越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