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洞見君的《永遠不要為別人的情緒買單》,特別有感觸。和大家分享一下。
引子:美國洛杉磯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做過一個心理學實驗。
解決方法: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是遠離別人的壞情緒。
? ?
1、觀點:不與別人的憤怒糾纏。
案例1、在抖音上看到一個視頻,內心挺有感觸的。
有一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正在走路,路過一輛車的時候,車上的男子突然推門,差點把年輕人撞到。
他還沒來得及說話,男子卻厲聲吼道:“你會不會走路,沒長眼睛啊!”
明明自己有錯在先,不僅不道歉反而還十分囂張,年輕人準備教訓他一頓的時候,母親剛好打來電話。
“什么時候回家,飯菜都準備好了,就等你了。”
接完母親的電話后,年輕人改變了主意。
他走到男子的面前鞠了一躬說:“對不起,是我的錯,下次走路一定會注意的。”
對方翻了個白眼說“你有病吧”,然后駕車而去。
采用:尼采曾說:“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會變成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金句:與其為別人的垃圾情緒買單,不如放平心態,避之則吉。
2、不被別人的沮喪傳染。
案例1:前兩天,堂妹跟我說,她正在找新房子,準備搬出去。
原來,堂妹去年畢業的時候,在單位附近租了個房子,和一個女孩子成為了室友。
一開始兩人相處得還不錯,距離拉近之后,女生便常常到堂妹的房間串門聊天。
只不過,時間長了,堂妹就發現,她的生活里似乎永遠充滿了不如意。
女生常常和堂妹抱怨自己的處境:
工作不順心,時常被領導刁難,被同事排擠;
感情不如意,男朋友總是對她愛搭不理;
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讓自己受盡了委屈……
一開始,堂妹總是耐心地勸解她,時間長了,自己也覺得整個世界都充滿了惡意。
于是,堂妹開始有意無意地躲避她。
也許是感覺到了堂妹的疏離,前兩天女生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世界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掏心掏肺地把人當朋友,換不來一點真心!”
案例2: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身邊有一個負能量的朋友,是怎么樣的一種體驗?
有個高贊回答說:“痛苦,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我感覺那個負能量的朋友,就是我生活中最大的負能量來源。”
議論:每個人的身邊,也許都有這樣的人。
他們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抱怨命運,希望得到所有人的同情。
然而,負能量是會傳染的,總和消極悲觀的人待在一起,自己也會變得頹廢沮喪。
植物都喜歡向陽而生,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溫暖。
觀點:人也一樣。遠離負能量的圈子,才能還生活一片凈土。
3觀點:不被別人的焦慮裹挾。
引子:相信你也聽過不少這樣的說法:
“女人過了28歲還沒嫁出去,就是大齡剩女。”
“男人到了30歲,就開始變得油膩。”
“人到中年還沒有混出個名堂,這輩子也沒什么希望了。”
議論: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身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焦慮:
職場焦慮、身材焦慮、容貌焦慮、年齡焦慮……
但大多數時候,我們只不過是被世俗的標準綁架了。
案例:在金雞獎論壇的舞臺上,50歲女演員詠梅拿到這樣一個命題:40+女演員的現狀。
詠梅沒有抱怨年齡給自己帶來的困擾,她只是平靜地和大家分享了一件事:
每次參加活動,工作人員總是把她的照片修得毫無瑕疵,閃閃發光。
她便跟工作人員商量:“我的圖能不能盡量不修,如果非要修的話,能不能別把我的皺紋都修平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她說:
“小姑娘在擔心變老的時候,我已經跟我的皺紋和解了。現在我不僅不會對皺紋感到緊張,反而有些驕傲。
年齡不是我的敵人,我的故事寫在我的臉上。而這張臉,就是對時間最真實的一種致敬。”
金句: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地接納自己,才能活得自在坦然。
3、永遠不要為別人的情緒買單。
案例:馬思純曾在微博上發布過一則視頻,分享自己患抑郁癥以來的心路歷程。
以前的她,總是想要討好所有人,害怕別人生氣,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
甚至在坐車上高速的時候,因為怕司機麻煩,想要上廁所卻不敢說,結果憋了一路。
在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她總是以別人為中心,很少考慮自己的感受。
即使心里感到不舒服,也會繼續忍著,裝作并不在意。
直到和抑郁癥抗爭多年后,馬思純才開始學著與自己和解,不再討好所有人。
觀點: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是一種越界的表現。
總結:引用:白巖松曾說,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并非生活過于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
觀點:一個人最清醒的認知,是明白別人的情緒,與自己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