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陪小朋友一起看電視。看的是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我們一起看題目猜詩句。有人答對了,其他人會感慨“你好厲害”、“這你都能知道啊”。遇到大家都沒見過的詩句,全家一起驚嘆,這些選手太厲害了,多么深厚的積累啊。
雖然只是一起看個電視節目,但是全家都以共同的興致沉浸其中。觀看、討論、交流,甚至互相“嘲笑”。在嬉笑中交流了感情,表達了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共同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明顯的感覺到愛的流動。
像這樣的陪伴好像很久沒有出現過了。我驚出一身冷汗。我們每天都跟孩子們生活在一起,但是又好像沒有多少時光是在一起的。為什么?因為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并不代表著給了孩子真正的陪伴。
生活中更多存在的是說教、爭執和“各自為政”。我仔細回想每個與孩子共度的晚上,很多時間都是他們自己在寫作業、看電視,而做父母的我們不是在看手機就是在看書。也就是說,我們同處一個空間,但是并沒有給孩子應有的陪伴。
怎樣才能給孩子充分的陪伴?
-1- 給孩子專屬的陪伴時間
大家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回家都想有自己的空間,哪怕刷個朋友圈、追個劇。根據孩子的年齡大小,可以不用全程陪著孩子。但是在固定的時間段內,需要全心全意的陪伴。在這個時間內專注于孩子,放下手機和平板,放下自己的工作和書本。孩子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只有全心全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覺到愛和存在。哪怕這個時間很有限,只要是專屬就會帶來神奇的效果。
-2- 不給孩子有壓力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除了時間上的充分外,精神上的充分也很重要。所謂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在陪伴的時候不給孩子壓力或者低壓力。如果在陪伴的時候伴隨著說教或斥責,那么這種陪伴還不如讓孩子自己獨處。壞的陪伴,不如不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是給孩子的內心充分的自由。
-3- 沉浸式的陪伴
不是坐在孩子身邊就叫陪伴。各自看電視玩手機,這叫做陪而不伴。我們需要拋開大人和父母的身份,接近孩子的內心,讀懂他們的真實需求。說簡單點,就是釋放我們的童心,不要被成人的種種思想禁錮。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與孩子交流、互動。哪怕是一起看一個電視節目,一起打游戲,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以共同的興致沉浸其中,通過交流感知到相互之間愛的流動。
-4-?陪伴的內容
有時候我能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對陪伴的抗拒。覺得孩子玩的東西好無聊不如自己看書。原因大概就是不知道陪孩子玩什么合適。根據孩子性別和年齡的不同,適合孩子玩的玩具和游戲各有不同,可以花點時間查一查。有了可供挑選的玩具和游戲清單,我們就可以安排與孩子相處時的內容了。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扮演的是引導員,而不是指揮者。引導孩子動手動腦去玩、去研究,把孩子領上路。所以說,陪伴,也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
以上是我對陪伴的一點反思。對照一下前三點,你有真的陪伴孩子嗎?養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條通往自我成長的道路。我愿意在這條路上繼續求索。因為什么?因為這就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