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周從朋友圈里無意間看到,9月14日—9月23日,開封市將在文化客廳舉辦本市第一屆青年畫家作品提名展。此次活動將展出14位青年畫家的60余幅作品,涉及山水、人物、花鳥、靜物、歷史、風景等多個類別。對于一個崇尚藝術但于音樂、繪畫一竅不通的我來講,有幸“不出家門”就可以欣賞到同齡人的繪畫作品,當然不肯錯過。9月19日早晨,微風和煦、碧空如洗,我帶著女兒興沖沖趕往展廳,想近距離感受下藝術的氣息。二樓展廳被布置得滿滿當當,在光與影的柔和映照下,每幅作品呈現出明暗融合的光彩。
? ? ? ? 我首先在一幅色彩搭配恰到好處的油畫面前駐足,畫面的背景是晨光或余暉照射下,深藍色的大海微波粼粼,遠近飄蕩著五六只小漁船,其中一只船上站著一位衣著亮麗的漁民,像是正在熟練地作業。透過冷中有暖,暗中有亮的畫作,我粗淺地理解為作者可能在表達辛勤漁民對充滿希望的美好生活的熱情,也許在表達艱辛繪畫之路即將到來的曙光。
? ? ? 接下來,我和女兒被另一幅色彩對比明顯的油畫所吸引,黑白紅黃等顏料搭配的濃淡相宜、水乳交融,呈現出上世紀某個歷史瞬間。此幅作品描畫了大大小小40多人,兩個領導模樣的男同志坐在椅子上,正在審閱一個表演節目。面前一個棕色長發女子縱情地舞著,大紅上衣分外奪目,身后四個穿著粗布青衣的樸素女青年揮著拳頭,精力充沛地唱著,像是在伴奏。周圍的觀眾或是席地而坐,或是秩序井然、極有層次地站著,人群后面飄著亮麗的四面紅旗。此時“無聲勝有聲”,透過畫作,我仿佛聽到了豪邁奔放、慷慨激昂的紅歌。透過極具活力的紅色,我分明感受到了一股不可阻擋的前進力量。
? ? ? 女兒在一幅靜物素描面前問東問西,四款不同的白地藍花青花瓷器依次擺放在藍底白花的青花瓷棉麻桌布上,再配以隨意放置的十多顆橙色新鮮果子,色彩搭配疏朗和諧,呈現一種明凈素雅,中國風十足。為滿足女兒的好奇心,我講起了在景德鎮流傳的一個傳說:青年瓷工高嶺只等精心燒制的龍鳳盤大功告成,便與心愛的師妹青花結百年之好。然而,師傅認為燒出的新瓷漂亮卻無“魂”,高嶺無奈砸碎瓷盤,從此與青花走上尋找制瓷真諦的征程。當傾盡心力的一爐新瓷就要誕生,卻突現出瓷窯欲炸的險情,青花毅然舍身投入,高嶺捧著成瓷,仿佛在其中看到了青花的“精魂”。
? ? ? 故事講完了,女兒皺著眉頭說:“媽媽,你講的這個故事不好聽,聽不懂。”
? ? ? 我苦笑道:“等你長大后自然就懂了,這就是民間所說的‘青花魂’?!?/p>
? ? ? ? 最后我留戀于幾幅國畫工筆人物圖,其中,兩幅作品描繪的少女一樣的眉目清秀,類似的藕粉色上衣,給人清新脫俗的感覺,對比一下而立之年的自己,容顏有變,不免淡淡的感傷,低頭看看身邊一米出頭的女兒,聰慧可愛,心情便漸漸好轉。
? ? ? ? 因為小女的催促,此次觀展,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雖然讀過十幾年的書,但對于繪畫,我講不出高深的見解,但能悅目便是一大收獲。
? ? ? ?
? ? ? ? 走出文化客廳后,猛然間,我想到了那個在藝術界流傳的一個笑柄:從前日本有一名畫家,畫一幅立軸,定價洋60元,畫中只有疏朗的三粒豆。有一商人看見了,驚嘆道:“一粒豆值洋20元?”這個笑話講的是藝術的價值。我們暫且撇開“此豆非彼豆論”不說,先來端詳一番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據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此畫獲得了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最終以400多元的價格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我們不妨來假設一下,如果,你是此畫的作者,而你還只是一個20歲出頭的美術學院學生,你會同意這樣的“交易”嗎?如果,你是一個欣賞者,透過那麻木呆滯的眼神、細密如網的皺紋、粗糙黝黑的皮膚、青瓷闊口大碗和金燦燦的麥田,你想起了誰?答案因人而異。
? ? ? 從黑格爾的那句哲學名言“存在即合理”來看,藝術長久存在于悠久的人類文明史中,自然有其值得稱道的價值。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產物,于創作者而言,在于展示自己對世界“美”和“真”的認知,也在享受投入自己喜愛事務過程中的愉悅和成就感。正如美國摩西奶奶在《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中寫的“當不計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時,投入時的愉悅、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獲與褒獎,正如寫作是寫作的目的,繪畫是繪畫的鑒賞”。于欣賞者而言,某種程度上,可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馳騁想象,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和體驗人生。
? ? ? ? ? ? ? ? ——寫于2017年9月21日
? 附:展會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