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林語堂之女林太乙說過這樣一句話,“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蕓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書畫,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
而一部《浮生六記》,字里行間,無一不透露出沈復對妻子蕓娘的鐘情、眷戀與懷念。可見在他心中,蕓娘應該是自己此生最好的伴侶和知己。
那么,對于蕓娘來說,沈三白之于她,是否當真無可替代?
作為伴侶,沈三白有哪些不盡人意之處呢?
安于現狀,上進不足。
沈復生于文人之家,從小耳濡目染,洞察力、想象力極強,加上自身勤于詩書,致力繪畫,才情修養必然極高。二十一歲那年,乾隆下江南,沈復還隨同父親恭迎過圣駕,這在封建禮教的舊社會,代表的是無上的榮耀與機會。
但縱觀沈復一生,縱情玩樂山水,敞懷詩詞曲賦,從未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也沒有謀生的一技之長。書中第三卷“坎坷記愁”中寫道,“三日之進,不敷一日所出。隆冬無衣,挺身而過”,甚至,女兒在寒冬時節也被凍得瑟瑟發抖而無任何破解的辦法。這樣潦倒的生活下,病中的蕓娘只能發誓不再求醫問藥,直至生命無可挽回。
出語冒昧,情商不足。
蕓娘知理,但凡沈復為她做一二事,蕓娘必然起身言謝,沈復就說她是“禮多必詐”,蕓娘委屈地問道:“難道必須要內心恭敬,外表狂妄放肆才對嗎?”,此話一問出,沈復自知不對,趕緊拱手賠罪。當然,這件事也可歸為沈復性格直率,不拘禮節。但下來有一段對話,卻讓人無法言說。
蕓娘喜歡的吃食有兩樣,臭腐乳和蝦鹵瓜,偏偏這兩樣都是沈復平生所厭。于是就說:“狗無胃而食糞,以其不知臭穢;蜣螂團糞而化蟬,以其欲修高舉也。卿其狗耶?蟬耶?”,這話說的,問蕓娘是狗還是蟬?蕓娘倒也沒惱,不緊不慢地回道:“臭腐乳價格便宜,也可下飯,我已經吃慣了,這是不忘本;至于鹵瓜,這是到你家才開始吃的呀!”。
沈復窮追:“那么,你是把我家當狗洞了?”話語繼續糾纏。
最后,想要結束談話的蕓娘,只得夾起一塊鹵瓜塞到沈復嘴里,沈復細品之下,竟覺清脆味美,從此愛上鹵瓜。
恣意才情,擔當不足。
沈復愛好廣泛,很有才情,他愛好繪畫、詩詞、歌賦、園藝、插花、旅游,甚至會蹲著看螞蟻搬家,看蟋蟀相斗,對小動物之間的關系進行解讀。因為志趣相投,婚后與蕓娘夜游滄浪亭,賞燈逛街會,無一不風雅縱情。
可是作為已婚人士,蕓娘能照顧兒女,打理家事,利用閑暇時間提升自己,與夫君吟詩作對,更能花些小心思,利用順手拈來的物件給生活增加雅致與情趣。而作為丈夫的沈復,為何就能長期沉溺于玩樂,縱情于山水,整日空談詩與遠方,不為生計謀劃,窮苦困頓之時,連自己與家人的三餐都無法保證呢?
二十三年,蕓娘嫁夫隨夫,舍命追隨,即使有病在身,為了支撐家庭的開支,依然“十天盡力繡心經一部”,從而導致舊疾加重。可是這件事情,沈復卻說,蕓娘注定是個薄命人。
囿于困苦,謀劃不足。
友人借款,求沈復擔保,后來友人攜帶錢財跑往外地,沈復也沒有錢還,只得將自己的字畫給債主做為抵押,無奈債主不依不饒,跑到家門口大喊大叫。沈復父親無奈地說:“你自己不思進取,隨意與小人結交,三日之內,還請自謀生計去吧。”
沈復一時間沒有了主意,蕓娘提議連夜出走,沈復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只得草草安排女兒給人家做了童養媳,兒子去做學徒,然后落荒逃走。
后來蕓娘又提議,要沈復到去找靖江的姐夫,并索要一筆十年前的舊賬,以補貼眼下開支。這一筆舊賬,暫時緩解了他們的生活困境。可他們都知道,這要回的二十兩銀子,還是十年前蕓娘典當了銀釵湊數借出去的錢哪。
透過這這事情,足見沈復一生雖然慷慨豪邁,瀟灑不羈,閱盡山水,交友無數,可對生活卻缺少遠景規劃,以致人生的后半程盡是坎坷憂愁。
放浪不羈,深情不足。
沈復與蕓娘青梅竹馬,早在十三歲時,就對母親說:“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蕓娘傾慕沈復的才華,愿意親歷他的內心與生活,倆人亦師亦友,情深似海。
即便如此,在太湖泛舟之時,遇到了船家女素云。沈復覺得她雖是船家女,但“人頗不俗”,喝酒行令之時,不禁開始動手動腳,蕓娘在一旁,好像并沒有尷尬。
后來,沈復跟著朋友去廣東做生意,四個月時間,喝酒狎妓,花費百余金。有個叫喜兒的姑娘,因為沈復,還幾乎尋了短見。
蕓娘在世時,沈復曾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如果你先走了,我是絕不會再娶妻的。后來不出三年,朋友送給他一個女子為妾,就又“再續春夢”。
當然,如果將沈復還原到他所處的年代,恐怕這些事,說來盡是風雅,無令人詬病之處。
置身于封建時代的蕓娘,與沈復有過二十三年婚姻生活,他們吃蟹賞菊過,快意山水過,寄人籬下過,窮困潦倒過。彌留之際,蕓娘對沈復說,“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
蕓娘一生無悔。
這一場婚姻,沈復于蕓娘,是導師亦是頑童,是明燈亦是暗夜。
回首共同走過的日子,蕓娘不光收獲了愛與尊重,精神世界更是得到了最好的豐盈。唯一不足就是生在封建時代,男尊女卑的思想限制了她,拘泥了她。
而因為這些思想的毒害,說到底,沈復終究是辜負了她。
浮生如夢,了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