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早梅》是今日晨誦中的一篇內容。在集體朗讀了兩遍后,我帶領海星們一起簡單學習了這首詩。
首先,說到梅花,我讓學生想一想四上語文書里有沒有相關的詩歌,有幾位同學馬上想到了《雪梅》這首詩,我請一位同學來背了一遍。我問學生,梅花有什么特點?答曰香。我又請學生用一句詩歌來證明這個“香”的特點。答曰雪卻輸梅一段香。我又問還有沒有其它的詩句可以證明?學生一愣。我啟發道,王安石的《詠梅》,我說出“遙知不是雪”,學生們齊背出”為有暗香來“。
回到《早梅》,我繼續問學生。”一樹寒梅白玉條“這一句寫出了梅花的什么特點?是香嗎?答曰不是。那是什么?有學生小聲說是白的特點。我表揚了這個同學。作者是怎么形容梅花白的特點的?怎么寫的?答曰用了一個比喻句。于是,我又問”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有的學生不加思考,脫口而出把花比作白玉條“。我問花是花,怎么會是條呢?于是學生調整了答案,是長了梅花的樹枝。
第二句”迥臨村路傍溪橋”,交代了早梅的位置——靠近村路,在溪橋的旁邊。
第三句”不知近水花先發“,我問近的什么水?有說河水的,有說池塘里的水。我讓學生再讀全詩,有幾個學生恍然:溪水。接著,我聯想到“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句,又從“不知……”入手,引導學生尋找詩句,如“不知細葉誰裁出”。
第四句“疑是經冬雪未銷”,我問學生為什么作者會“疑是經冬雪未銷”。答案就在前三句里。
理由一:梅花在樹枝上仿佛白玉條一樣,與雪近似。
理由二:作者距離不近,迥臨村路,可見一般。
理由三:發出“疑是經冬雪未銷”,可見發出感嘆的人不知道“近水花先發“的常識。
經過這樣的解釋與學習,孩子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又齊讀了一遍。
晨讀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