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父母沙龍或工作坊里,請父母們分享他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品格時,答案幾乎如出一轍:積極陽光、負責任、有愛心、上進、自信。每一條都飽含著父母的期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培養孩子自信。
從字面上看,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相信自己什么呢?是相信自己有價值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這樣一拆解,聰明的您一定知道,培養孩子的自信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二是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1歲前,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主要來自于父母及主要養育者。這一時期,孩子的需求主要是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包括冷暖、饑餓、擁抱、愛撫等等,父母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回應,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覺。
孩子非常聰明,他們不會僅僅滿足于自己的良好感覺,他們還要探索自己的能力范圍。
彬彬快3歲了,從小乖巧懂事的她越來越難帶。無論什么事,她都要自己來,家里人幫她做,她就大哭大鬧。
晚飯時,彬彬吃完飯要自己洗碗,媽媽同意了。奶奶不放心,就在邊上看著,彬彬踩在小凳子上洗碗,水順著胳膊流下來,凳子、衣服、地板全濕了,奶奶忍不住抱怨說,這孩子就愛逞能,弄的到處是水,還得大人收拾,麻煩死了。彬彬聽了,在廚房里又叫又跳,讓奶奶出去,說奶奶是“壞奶奶”,把全家人給氣壞了。
其實,2歲后,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會為自己做成做好一件事感到高興,為自己做砸做糟一件事感到難過。同時,他們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負面的評價讓他們感到沮喪和尷尬。
彬彬興致勃勃的想要展示“我能洗碗”,奶奶不信任地看著她不說,還抱怨她搞砸了,彬彬又氣又急,她的自我控制能力還沒有發展成熟,只好又叫又跳地表達自己生氣。
如果奶奶和家里人能夠認識到彬彬正在探索自己的能力,就不會對彬彬要自己洗碗的行為有意見了,這個時候,正是幫助孩子發展能力的時候。
彬彬要自己洗碗,家里人可以和彬彬說:彬彬長大了,要自己洗碗。可是我們擔心你把地弄濕,我們還得拖地;如果你摔倒了或者手劃破了,那多疼啊!不如我們想一想怎么辦吧?
這時候,可以由彬彬提出她能夠想到的辦法,無論她說什么,家人都不要否定她,而是提出其他的辦法,最后和彬彬一起商量,采取什么辦法既能讓彬彬自己洗碗不受傷,又能不增加家人的勞動(拖地)。
和孩子商量看上去麻煩,尤其是對不足3歲的孩子。但這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大有好處。
首先,孩子提出的要求(自己洗碗)得到爸爸媽媽和家里人的重視,孩子的自我感覺就很好。其次,爸爸媽媽提出找辦法來滿足自己的要求,還讓自己找辦法,無論她能不能找到,她都參與到這件事當中來,滿足了孩子自己做主的愿望。最后,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對孩子的自信大有裨益。
3歲后,彬彬上幼兒園了。經過了最初的分離焦慮之后,彬彬越來越喜歡幼兒園。她覺得,自己特別漂亮;做值日生時,她擺的餐具特別整齊;她做的手工被老師放在教室門口的展示窗里……總之,彬彬覺得自己棒極了。
這一時期的彬彬不是自信,用媽媽的話來說,她是自戀。有時候,家里人逗她,說樓下的樂樂更能干,彬彬會說,樂樂能干,彬彬更能干。家里人再說樂樂能干,彬彬又會重復,說的多了,彬彬也會著急,哭,強調自己是能干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華麗麗的出現在彬彬面前。比較,是很多父母會做的事。孩子為此哭鬧,父母就會擔心自己 的孩子是不是輸不起,沒自信。事實上,在4~5歲前,孩子自己是不會主動與其他人比較的。他們哭鬧不是因為沒自信,而是因為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評價與他們自己的評價不相符,他們不知道怎么處理這種情況。
彬彬上大班了,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們去參觀小學。彬彬很羨慕一年級的小哥哥小姐姐,有的哥哥姐姐還戴著紅領巾,可漂亮了。老師說,要學習好、能干的小朋友才可以最先戴上紅領巾。彬彬心想,等我上小學了,也要最先戴上紅領巾。
好了,最后要請您來回答,結合我們開頭時說的自信的兩個方面,您覺得彬彬是個自信的孩子嗎?
實際上,還不能說彬彬是一個自信的孩子。
培養自信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從能力入手。這個說起來是個大話題,能力的涵蓋范圍非常廣泛。幼兒時期,能力和自信的關聯不是很強。這不代表在這一時期,孩子能力的培養不重要,幫助孩子發展與其年齡相稱的能力,利于孩子的自我認識,對自信有好處。5歲后一直到小學乃至成年,能力的強弱與孩子的自信關聯越來越強。隨著年齡增加,孩子會在某些能力強的方面有自信,在某些能力弱的方面缺乏自信。如此,孩子也會對自己有越來越全面的評估。
另一方面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5~6歲以前,孩子還不能對自我形成總體概念,但是他們有自尊體驗。他們的行為會表現出自尊感。高自尊感的孩子表現得更自信,低自尊感的孩子表現得缺乏自信。彬彬是一個高自尊的孩子。她好奇、主動、愿意迎接挑戰、為自己的成果自豪,這些都是高自尊的表現。重視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感受,更可能讓孩子體驗到自尊感。要培養孩子自信,就從尊重孩子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