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英語角的小伙伴一直在討論雙十一。過去雙十一只是一個光棍節,因為11.11像四個光棍一樣杵在那里。
后來雙十一成了購物狂歡節,有人因為收到整車的心儀禮物,順利脫了光;而有人也因為購物車而勞燕分飛,曲終人散。
從2009年到現在,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已經磨練了許多人的心智。Will說今年雙十一不僅要有錢,還要有一個明智的頭腦。
今天早上一進辦公室,Vicky和松松都在全神貫注地滑動手機屏幕。Vicky讓我和苗苗參考她應該買哪條裙子。同樣的款式,一條灰色,一條黑色。我們不約而同都選了黑色。
松松在在羽絨服中游蕩,基本都是波司登。她給我看了一款,米色,長及膝蓋以下,還有一個可靈活摘取的毛領子,不到一千元。我說款式不錯,如果是黑色就好了。松松遺憾地說黑色的已經賣完了,而且是在她猶豫之際。
松松的猶豫不決讓她心生遺憾,也許就是得不到的才會覺得更美,或者失去了才覺得珍貴?
失去了就放棄吧。選擇性放棄,也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最近讀到一本書《放棄的藝術》,作者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療師艾倫·伯恩斯坦通過這本書向我們表明:一味地堅持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或取得成功。
為了讓人生的意義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我們都需要掌握放棄的藝術。有策略地舍棄無法實現的目標,或者并不屬于我們的東西。然后確立新的目標,從而做出積極的改變。書中揭示了許多簡單的真理,可以應用于各種人生目標的設定和達成,包括愛、人際關系和工作等方面。
書里面講了一個間斷強化的例子,說三只饑餓的老鼠關在籠子里。第一只按一下開關就有吃的;第二只按一下開關或許有吃的;第三只怎么按開關都沒吃的。
結論是,第一只因為知道按一下就有吃的,所以有空閑去轉輪子,跑圈娛樂;第三只因為一直都沒有吃的,就再也不按那個開關了,而第二只因為或有或沒有,所以就總按那個開關。而我們屬于哪一種類型的人呢?是不是總覺得機會還會來,于是堅持每一個選擇,不肯舍棄?
類似的實驗還很多。就是兩組運動員之間在傳遞球,中間突然會有一個猩猩跑過來揮舞,然后讓旁觀者看錄像的時候數傳遞球的次數。
再比如一趟車,停一次,上多少人,下多少人;再停一次,上多少人,下多少人。最后問你停站幾次。
其實這也是注意力的實驗,同時可以考驗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大多數人如果之前沒被訓練過,都會覺得非常茫然。但是如果被訓練過幾次后,就會有不同的思維模式。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的堅持了不該的堅持。
作家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療師艾倫·伯恩斯坦在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每一次的選擇,就是對其它選擇的放棄。
如果你的購物車里還有你許多不知選擇的貨品,不如來讀這本《放棄的藝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