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是一場心靈探索之旅。
比專業的心理咨詢的書籍好讀,因為有活靈活現的人物故事。
比通俗小說有營養,因為有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的深度解剖。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了解心理咨詢師的工作方法及心理知識,即便無意成為心理咨詢師,對于探索自我,療愈自我,了解他人,改善人際關系,都大有裨益。
這是一本心理治療師洛莉·戈特利布寫的發生在診室的故事。
在書中,我們會看到四個來訪者的故事。
一個叫約翰,四十多歲,事業成功的好萊塢制片人,他有著什么繞不過的心結?(主題:死亡)
一個叫朱莉,三十多歲,剛剛新婚就被診斷出患有絕癥,時日不多的大學女教師。(主題:絕癥)
一個叫瑞塔,六十九歲,離過三次婚,被兒女疏離,孤獨絕望,聲稱要在七十歲生日當天自殺的老太太。(主題:痛苦的過去)
一個叫夏洛特,二十多歲,有原生生家庭創傷和酗酒問題,在愛情中頻頻受挫的姑娘。(主題:上癮)
同時,書中還有治療師自己,一個單身的職場媽媽,四十多歲時遭遇失戀,幾乎崩潰,于是她也給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療師。(主題:不確定)
這本書從治療師和來訪者的雙重視角展現了心理治療的過程。
無論身份背景有多相異
人類面對的煩惱其實都是相通的
愛與被愛、遺憾、選擇、控制、不確定、死亡
這些都是我們身而為人必須共同學習面對的議題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膚之痛和生命困境
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共鳴、找到希望
【為什么要找人聊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魔,或大或小,或新或舊。
盡管社會在不斷開放,一些私密的話題也不再是禁忌。
但關于精神層面的掙扎,人們卻依然羞于啟齒。
所有人的故事都是因為我們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認。
承認本身,就是最隱蔽也最關鍵的改變。
我們改變不了問題,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問題的態度。
當痛苦終于被言說,人們才能獲得最基本的勇氣,去看、去感知、去信任。
【應該找誰聊聊】
當然是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在一個小小的私密空間里
你可以展現出最真實、最脆弱的一面
你可以獲得陪伴和傾聽
你可以獲得寶貴的覺察、成長與改變
【人們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
沒辦法慢下來集中精神關注當下,而這就是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的原因。
人們想給自己的問題找到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案,但殊不知一開始導致他們情緒問題的,就是生活中太過匆忙的節奏。
現代人總是覺得如果做事不夠迅速,就會損失一些時間。但面對省下來的時間又不知該怎么辦,只能打發了事。
弗洛姆是對的,人們不會有多出來的時間去休息,或是聯系朋友和家人。相反,他們總是試著往時間的縫隙里塞進更多的事情。
只要人們一感到孤單就會拿起一個設備來逃避這種感受。
人們長期處于受干擾的狀態下,似乎喪失了和別人相處的能力,也喪失了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心理治療的診室似乎是唯一能讓兩個人坐下來,不受打擾地相處五十分鐘的場合了。
【與心理咨詢師應有著怎樣的關系】
心理治療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和心理治療師的關系,你是否“感到被感知”
為了避免“雙重關系”之類違反職業倫理的行為,我不能為我身邊的人提供治療,也不能接受他們為我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中的關系必須獨立存在,區別于其他關系,并保持距離,這就和其他臨床科室的醫患關系不同。你可以和你的外科醫生、皮膚科醫生或推拿醫生一起打網球,或參加同一個書友會,但和你的心理治療師就不行。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描繪的困境:“水啊水,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大多數心理治療師都更愿意和善于表達的、有決心的、開放的、有責任感的來訪者合作,這些來訪者的情況改善得也更快。
【心理治療師運用的技術】
心理治療師運用的技術有點類似那種病人全程保持清醒的腦科手術——神經外科醫生會在手術中不斷確認病人的狀況:你能感覺到這個嗎?你能說出這些詞嗎?你能重復這句話嗎?他們不斷地校準與大腦敏感區域的距離,如果碰到某個神經,他們就會停下來,避免它受到損傷。
治療師研究的是心靈而不是大腦,而我們也可以通過來訪者細微的手勢或表情來判斷自己是否觸碰到了某些神經。
但與神經外科醫生不同的是,我們就是奔著敏感區域去的,小心翼翼地施以壓力,哪怕這樣會讓來訪者感到不適。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故事更深層的意義,而藏在核心深處的往往都是某種形式的悲傷。當然在到達核心之前,總要經過許多情節的起伏。
【心理咨詢師詢問什么問題】
我會讓來訪者盡可能詳細地敘述她在過去二十四小時中的經歷。這樣我就能掌握來訪者當前的情況:
他們與別人的關聯性如何,是否有歸屬感;
他們生活中的人際關系構成是什么樣的;
他們要擔負什么樣的責任,什么事會讓他們感覺到壓力;
他們的感情關系是平靜的,還是激烈的;
以及他們會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
事實證明,如果不是一小時一小時掰開來,復述自己干過些什么,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一天是怎么過的。
【四個終極問題】
心理治療的過程是極其特殊的,沒有一種一刀切的方式能幫助所有人面對他們最深層的存在性恐懼——也就是亞隆提出的“終極問題”。
這四個終極問題是:死亡、孤獨、自由和無意義。
死亡,當然是一種本能的恐懼,我們經常壓抑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死亡的恐懼就會逐漸增加。我們害怕的不僅是死亡本身,而是那種消亡,那種身份認同的喪失,失去年輕的、有活力的自己。
我們要如何對抗這種恐懼呢?有時我們拒絕成長,有時我們自我摧毀,有時我們斷然無視即將到來的死亡。
但亞隆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這本書里寫道,我們對死亡的認識能夠幫助我們活得更充實,而且可以減少——而不是增加——我們的焦慮。
【人類如何作出改變】
如果說心理治療是要引導人們從現狀走向他們的理想狀態,那我們就必須要思考:人類究竟是如何作出改變的呢?
“行為轉變階段模式”(TTM)理論。研究表明,人們通常不會像耐克廣告語說的那樣,或是像立下新年目標那樣“說干就干”,而是更傾向于通過一個連續的階段性過程來達成改變:
? 未準備階段
? 猶豫不決階段
? 準備階段
? 行動階段
? 維持階段
這個階段將會困難重重,因為人們想要改變的行為實際已深深嵌在了他們生活的肌理中,有成癮問題的人(無論這種成癮的對象是一種物質,是戲劇化,是消極的情緒,還是一種自我挫敗的活法)都容易和其他有成癮問題的人為伍。
【自身即地獄】
心理治療中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幫助人們對自己當前的困境負責。
既然問題是由別人或客觀因素造成的,是外界的錯,那又有什么必要去改變自己呢?畢竟就算自己決心去改變,外界也還是老樣子。
薩特說過:“他人即地獄。”確實,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難對付的人。
但我們常常不能意識到:有時真正難相處的,是我們自己。
沒錯,有時自身即地獄。
【心理間隔化】
大多數人都是心理治療師口中“不可靠的故事敘述者”。
不是說他們有意要誤導別人,只是每個故事都有許多條線索,人們總是避開那些與自己觀點不吻合的線索。而來訪者自述中所謂“絕對真實”的部分,也不過是基于他們在那個當下的觀感。
這是一個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它叫做“心理間隔化”。
大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應,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害怕——害怕被剖析,害怕被識破。
在經歷痛苦的最初階段,人們總是傾向于抨擊他人或自己,讓怒火向外或向內轉化。
【此刻就是未來】
真相不會因我們的承受能力而改變。
我們最抵觸的往往是我們最需要看到的東西。
心理治療師經常都會談論過去是如何影響現在的,我們的過往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感受和行為,而我們也會在生命的某個節點意識到,必須放棄虛構關于美好過往的幻想。
改變和過去的關系是心理治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們卻很少談及與未來的關系同樣也會影響當下的情況。我們對未來的看法和對過去的理解一樣,都會成為阻礙我們作出改變的絆腳石。
如果我們把當下的時間花在修改過去和控制未來上,還是會懷著無盡的遺憾被困在原地。
【害怕】
在心理治療中也是再常見不過的主題了——那就是“排斥”。我們都會害怕被冷落、被忽視、被回避,最后變得喪失去愛的能力而孤獨一生。
我們經常夢見自己的恐懼。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確實害怕很多東西。
我們害怕受傷。我們害怕被羞辱。我們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我們害怕孤單,也害怕牽絆。我們害怕傾聽內心的訴說。我們害怕不快樂,又害怕太快樂(在這些夢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快樂而受到懲罰)。我們害怕得不到父母的認可,我們害怕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我們害怕身體抱恙,也害怕天降橫財。我們害怕自己心懷嫉妒,也害怕自己擁有太多。我們害怕希望變成失望。我們害怕改變,也害怕一成不變。我們害怕意外會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或發生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害怕失去控制權,又害怕擁有的權利。我們害怕生命的稍縱即逝,又害怕死后的無盡虛空。我們害怕在死后無法留下自己活過的痕跡。我們害怕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沉默】
只有沉默才能讓人們真正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交談讓人們必須不停地轉動腦筋,從而安全地避開自己的情緒,但沉默就像是清空腦袋里的垃圾。
你停止用言語來填補空虛,就會有一些重要的東西浮出水面。而當我們在沉默中共處,對于來訪者來說可能是一片未知的、蘊含思想和情感的金礦。
【強迫性重復】
如果父母是易怒的人,那自己往往最終也會選擇易怒的伴侶;父母有酗酒的問題的人常常會被愛喝酒的另一半吸引;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孤僻或挑剔,那他很可能也會跟孤僻或挑剔的對象結婚。這些都并非巧合。
為什么人們會這樣對待自己呢?因為這給他們帶來熟悉的感覺,就像回到家里一樣,但這會讓他們難以分清,什么是他們作為一個成年人想要的,什么又是他們兒時的記憶。他們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質吸引著,即使那些特質曾出現在他們父母的身上,并對他們的童年造成了傷害。
并不是說人們想要再次受到傷害,而是他們想要掌控一個童年時無法掌控的情境。弗洛伊德稱之為“強迫性重復”——人的潛意識會幻想:或許這一次我可以通過和一個新出現的但感覺熟悉的人接觸,從而回到過去,撫平很久以前的創傷
心理治療師特里·李爾將我們這種因循守舊的行為解釋為“我們將自己的原生家庭內化,成為我們人際關系中不斷重復的主旋律”。
【反應與回應】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總是趨向于尋求快樂和避免痛苦(也就是他著名的“快樂原則”),而弗蘭克爾則堅信人們最主要的驅動力不是以快樂為導向的,而是趨向于尋找生命的意義
他寫道:“一個人可以被剝奪任何東西,除了這個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環境下選擇自己抱持什么態度的自由。”
“反應”與“回應”,前者是條件反射,后者是有意識的選擇
正如弗蘭克爾所說,即使是在面臨死亡的威脅時,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如何回應。
我尤其喜歡弗蘭克爾書中這樣一句話:“在刺激和回應之間還留有一些空間,這個空間允許我們以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我們的回應方式。我們所作出的回應包含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社會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
在二十世紀中葉,埃里克森提出了社會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直到今天這一理論依然引導著心理治療師們的思考。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模型只到青春期為止,而且重點放在對“本我”的討論上。
但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側重于個人在社會背景下的個性發展,比如嬰兒如何建立對他人的信任感。最重要的是,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貫穿了人的整個生命周期,每個階段都前后相連,而且每個階段都有需要面對的沖突和危機,只有度過前一階段的危機,才能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這八個階段分別是:
? 嬰兒期(希望)——信任/不信任
? 幼兒期(意志)——自主獨立/羞怯懷疑
? 學齡前(目的)——主動/內疚
? 學童期(能力)——勤奮/自卑
? 青少年(忠誠)——同一性/角色混亂
? 青年成人(愛)——親密/孤獨
? 中年成人(關懷)——再生力/停滯
? 老年成人(智慧)——自我實現/絕望
【人格障礙】
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羅列了十種人格障礙,這本臨床心理診斷的“圣經”將這十種人格障礙分為三大類群:
A群 (具有古怪、奇異、反常的人格特質)
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樣型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
B群 (具有戲劇化、不穩定的人格特質)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
C群 (具有焦慮、恐懼的人格特質)
回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
門診最多見的是B群患者。
有信任危機的(偏執型)、孤獨的(分裂樣型),或是性格古怪的(分裂型)通常不會尋求心理治療,所以診室里很少見到A群患者。
而那些不愿與人產生關聯的(回避型)、行為無法像成年人一樣的(依賴型),還有嚴重的工作狂(強迫型)也不太會想到要尋求幫助,所以診所里也不常見到C群患者。
B群中的反社會型兄弟們通常也不會來找我們。但當人們在感情中遭遇困境,像是陷入了極度的情緒化(表演型或邊緣型),或是嫁給了像約翰這樣的(自戀型),那倒是會找上門來求助。
順便一提,邊緣型人格通常都與自戀型人格為伴,這種搭配在伴侶治療中很常見。
大多數心理健康從業者都認為人格障礙是不可治愈的
人格障礙是自我協調的,這就意味著行為是與行為人的自我概念同步的,因此有這類障礙的患者會認為是別人在給他們的生活制造麻煩。而情緒障礙是自我不協調的,所以此類患者對自己的處境感到痛苦。
【心理免疫系統】
生理上的免疫系統會幫助你的身體在受到外界侵害時及時恢復,同樣,你的大腦也會幫助你從心理打擊中恢復過來,這就叫做“心理免疫系統”。
哈佛的研究員丹尼爾·吉爾伯特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發現,人們在應對生活中出現的挑戰時——無論是遇到毀滅性的災難(比如自己變成殘疾人,或是失去所愛的人),還是一些生活中的難題(離婚,或是生病)——都比自己預想中的要表現得好。人們以為自己不會再笑了,但他們還是會的。人們以為自己不會再愛了,但他們也還是會的。他們會去買東西,去看電影,也會做愛,會在婚禮上跳舞。他們會在復活節時暴飲暴食,再在新年里開始節食。所有日常生活都會照常進行。
【關系即成長】
我們生命中經歷過的各種關系都不會真正結束——哪怕你永遠都不會再見到對方。每一個你親近過的人都會活在你的內心深處。過去的愛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不論他們是活著還是死了(不論這“死”是象征意義還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意或無意間,他們都會喚起一些記憶,而且你常常能從他們身上看出自己是如何與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有時你會在心里和他們交談,有時他們會在夢里和你交談。
無論愛與被愛,總免不了要面對失去,但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兩回事。
我們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