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敦煌西線行前往雅丹魔鬼城,這是去的途中朋友拍到的,沙漠中的龍卷風,比較遠,大致能看清,滿天的黃沙,北方春天多風,沙塵暴刮起來,嘴里都能感覺到沙粒。
沙雞,體形似鴿,棲息于荒漠、半荒漠。開車途中常常能見到大個的領著小個的慢慢悠悠、大搖大擺的橫穿公路。
陽關是中國古代路陸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去的時候刮大風,寂寞荒涼。
在前往峰燧的途中,我們選了驢車,牽驢的師父告訴我黃胄的驢畫的最好,驢的壽命約20年,能干活的時間也就短短幾年,一生都在為活命奔波。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今日的玉門關顯得蒼涼,作為絲綢之路的要道,當年的玉門關,定是駝鈴悠悠,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的景象。
受到風雨流沙的破壞,有一些已經不見了,漢長城的修建是為了保護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賈,抵御匈奴。
自己拍的都不滿意,從朋友那里索要了一張別人拍的,這是去雅丹的路途中,茫茫戈壁,延伸的公路。很美,對吧。
到雅丹的時候約下午4點多,下車后風很大,天氣陰沉,估摸看不到日落了,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還是等等,六點的時候風小了,天氣晴起來,六點半進去,圖上的是塔狀雅丹,取名“金獅迎賓”,前面的一部分看起像個伏臥的雄獅。
荒涼的戈壁灘上,仿佛鋪了一層黑色的小沙石,遠看仿若黑色瀚海,這是黑戈壁,呈黑色是因為地底下蘊藏礦物質。身處戈壁中感到世界之大,自我之小。
“黑戈壁”這張看的更清楚,雅丹是古羅布泊的邊緣之地,開車的阿姨很熱情,一路上聊了很多,從關于彭加木失蹤的各種原因猜測,到敦煌當地的尋寶人,到進入雅丹在沒出來的大學生,各種各樣的故事使雅丹越發神秘。
20世紀初,赴羅布泊考察的學者,在羅布荒原中發現隆起的土丘地貌,當地人人稱“雅兒當”英文翻譯過來,雅兒當變成了雅丹,從此,雅丹成為這一類地貌的代名詞。
天色變暗,太陽落山,遠遠望去像一只孔雀,形象逼真。
沙漠里的艦隊,因為拍攝角度比較低,看起來不壯觀,俯瞰的時候最震撼。
我走在后面,前面的人在夕陽的余暉里擺了一個美美的姿勢,卻不想也被我拍下來了。
荒涼的戈壁,美的窒息的落日,真想走進落日里,永遠留住這美景。
兩天的敦煌之行結束,一路上遇到人真好,有很貼心的旅店老板,很熱情的出租車阿姨,還有同行中新認識的朋友,玩的很開心,感謝能遇到你們,有緣再見。(晚安)
PS:謝謝我最親愛的秀秀,美麗的南方姑娘,希望你在北方玩的開心,期待下次一起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