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經典中的經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擲一石塊驚動鳳凰,引出玉來乃心神所往。? ? 牧童只是一鄉野村夫,不會撫笛吹簫,偶遇《道德經》,邊讀邊想并記錄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經】》實為牧童讀書筆記。借平臺以求交流以矯正認識偏頗不足!
? ? 《道德經》第十九章賞析
? ? ? ? ――――牧童對十九章的感知
這章使人想起第三章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牧童認為少私寡欲其實就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本源;而見素抱樸恰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的指導思想。
十九章更可以看出老子的精神,不是反對仁義、反對智慧、反對技巧。牧童認為恰是提倡!為更好地仁、智、巧,須取精華去糟粕。其取棄的標準是是否合于道,往小了說是否利于生活,往大了說是否有利于和諧甚至是持續發展。
? 老子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圣、智、仁、義、巧、利”都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其內涵都是對立而一統的和諧。圣不是生下來就是圣,是修煉出來的。智固然好,如酒一般,小酌舒筋活血,過量則亂性失德。仁中有愛,泛愛稱仁,有擔當為義,失原則則變義為不義同時也失去了仁的本意。巧為致用之物之術,若以利為目的,就失去服務社會為民服務之根本。牧童以為這其間有個度有個原則――是否合于道合于民眾基木“欲望”
老子認為,如果能夠內觀自己、認識自己,有的放矢地修已心正己性,去掉一些虛智小義私利就可以讓自己在任何時候感到更充實、更坦然。此點與儒之修身養性是一致的。或孔子問教于老子的話題不是禮而是如何“見素抱樸”。
在這里老子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棄”。
這個“棄”就是得的另一面,棄了就是得到了,棄了不必要的智成“圣”了,或教化影響或還利于民總之民受益了。棄了小義使仁者更仁了,民眾自會評判之后仿效進而孝慈了。巧是進步的產物,生產工具是基本須要藉以提高效率,或是一構架以引導民眾和諧生活。若以私利為首務,則巧就不是巧了。棄了“利”也就達到“巧”(或法令或器物或思想體系)之初心了。
老子認為社會的和諧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富足,僅僅依靠哲學的救贖,、文化的滋潤是不夠的。“令其有所屬”,可是接受思想以規范言行。但牧童以為這里有“法學”的影子。或法學家讀懂了令其有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