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情切
意綿綿
細草愁煙
酉酒醒還困
愿相逢俱白首
思隨流水去杳杳
驛宿青梅 魚傳尺素
雁南歸北 捻花已三年
花熏香澗谷 寒藻舞淪漪
卿已忘 古城旁 水為鄉
幽徑紅稀 草曾綠遍
舊日 微雨 燕雙飛
今 落花 人獨立
皓月夜聞簫
冷清孑然
花不語
無妨
散
百字令的背后:
那一年,李商隱和一干人等上京趕考,宿在洛陽西郊,結果他遇上了柳枝姑娘,并與之相愛,但命運再次讓李商隱與愛失之交臂。
在 李商隱的《柳枝五首》里,李商隱留下了極其生動的序:柳枝姑娘的父親是洛陽的一富商,在經商時遭遇風浪,翻船淹死了。柳枝有兄弟數人,但她的媽媽最喜歡這個女兒。
詩人二十三歲,正當才華橫溢,充滿著青春熱情之時,對十七歲的柳枝姑娘一見鐘情。天真的柳枝姑娘能彈琴吹簫,作海天風濤之曲,對詩歌又有很高的理解鑒賞能力,他們的愛情媒介物就是詩。
圖片來自百度
詩人的堂兄李讓山住在洛陽,是柳枝的鄰居。那年的春天,李讓山高聲吟誦詩人的《燕臺》詩。柳枝聽著這情深意長的愛情詩,驚問這是誰寫的。
李讓山就說,是我堂弟李義山所作。于是,柳枝手斷衣帶,請李讓山轉贈義山向他乞詩。
第二天,詩人與李讓山一起并馬來到柳枝家的里巷,柳枝梳著雙髻,兩臂交錯在門下,指著詩人說:“三天后焚香以待,請郎君過訪。”
詩人愉快地答應了柳枝的邀請,但李商隱的一位朋友卻惡作劇地將他的行裝帶到長安去了,詩人不得不追趕那位開玩笑的朋友,因而負了柳枝的約會。
這年的冬天,李讓山冒雪到長安,告訴李商隱,“柳枝已被關東的一位地方長官娶為姬妾了”。
義山感傷不已,作《柳枝詩》五首請李讓山題在柳枝的舊居,傳達他對柳枝的深深思念,悉心體貼,為她的命運而擔心,并為自己不能與她結合而感到無盡的遺憾。
這首百字令正是作者站在李商隱的角度,表達出對柳枝姑娘思念不得無妨散的無奈和遺憾。將時空感和感性思想代入感糅合進去,也許表達的不夠妥帖,形式是虛的,惋惜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