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以為會有光,我總以為會有愛,我總以為疲憊生活之后會有燦爛。
然而不是的,不是每一個故事都是童話故事,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美好的結局。看電影分為三種人:看熱鬧的,看了喜歡的,看了不喜歡的。《黃金時代》就我而言并不是一部冗長的片子,一切的情感都很克制,鏡頭始終節制的表達。電影并不嘗試帶入某種情緒,甚至可以說是在有情緒的時候戛然而止,這樣客觀而誠懇的態度,卻是少見的了。每個人都在訴說,關于蕭紅的那些故事,不同的版本,忠實的呈現。
享年31歲,一個人可以如此漠然的說出這話,一定是對于生活已經麻木的“有些筋骨的痛之后,皮膚上再流點血,也就不覺得痛了”這是將死的蕭紅對駱賓基說的話,生活已經那么痛苦,至于愛情,哪怕只要有人陪伴就好吧。
這是一個女性的一生,她敏感,脆弱,纖細,美麗,卻也爽朗, 堅韌,坦蕩。關于她的愛情,關于她的藝術,關于她的成就。喜歡她的這樣一段話“你知道嗎,我是個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討厭啊,女性有著過多的自我犧牲精神,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會掉下來。”自我犧牲精神給予女性很強的辨識度,之于蕭紅而言便是車站上與蕭軍的話“要不我留下來,你一個人我是不放心的,或者你和我們一起走。“
關于蕭軍與端木,兩個人都是孩子狀態的兩種極端。蕭軍是火,是炙熱的,”愛便愛,不愛便分開“愛時的他像個英雄一樣出現在蕭紅的身邊,感染她,鼓舞她”豬頭肉是要配酒的,那我陪你一起喝“。割斷鞋帶為她系上,在物質生活那么匱乏的狀態,然而我覺得蕭紅那段時光是在她短暫的生命中都閃亮著光的,他的朋友便是她的朋友,他們遇見魯迅的那個時刻,就如同回到的學生時代,看著最敬畏的老師,兩個年輕人攜手看著前方的光~,真真是美的。之于分開,同樣欣賞導演的敘述方式,始終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介紹不同的版本,對于評價,不置一詞。我想她是愛的,就像她坦然對著聶紺弩說,我愛蕭軍一樣。走了依然愛,在她人生的末尾,面對駱賓基的詢問,她驕傲的說出”我那時候在四川,我知道我拍一封電報叫蕭軍來接我,他是一定會來的“這是一種驕傲,一種眉宇間不愿隱藏的被人所愛的驕傲,她是幸福的。一個女性追求的感情,她都是有了的。他們的默契不需再言語”你的脾氣我是知道的“然而就是因為知道,所以分別。端木是水,他像個怯懦的沒有長大的孩子,他許是愛吧,在她最脆弱的時候,踏實的給她一個擁抱,然而他是不夠的。沒有那些光芒,面對苦難,手足無措。在最后多次想要離開,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在蕭紅最后的日子,是他存在的。
再來講講蕭紅,她是一個典型的女子形象,她和你身邊的所有女性都不盡相同,然而她身上的特質(不論好壞),你都可以在身邊的女子身上尋到。她是矛盾的共同體,有時候令人不解生氣,然而更多的時候,卻是嘆息(這是我看電影最多的聲音)。后面一直想著,小時候自己很理想主義,想著若愛,便是要陪伴一生。那么如蕭紅樣子的女子,該是什么樣的人能夠陪伴她呢?最后不得不嘆息的承認,其實我們都只是獨立的個體,哪怕再親密的人~~,其實沒有真正能懂得一個人,當你完全懂得時候,你已變成他,如此說來,這樣便已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了,那又如何愛。
最后,這部電影是有誠意的電影,女性導演拍攝的,鏡頭語言與場景都是細膩而又殘忍的,少了某種大情懷的男子氣度,不過獨特的性格與人性的刻畫,都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