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伍子胥就是伍員,他身上肩負著家族滅門的深仇大恨,他的父親伍奢和他的兄弟伍尙都被楚平王殺害,如果不是他自己腦子活,跑得快,估計伍家就真被滅門了。這些殘酷背后有一個人是所有事件的始作俑者,他的名字叫費無忌,歷史上著名的佞臣。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費無忌已經不能用好壞來形容了。他為了滿足楚平王的淫欲,先是把本來已經許配給太子建的秦國女子送給了楚平王,然后又害怕太子建報復自己,就陷害太子建的師傅伍奢,同時讓楚平王派人去除掉太子建,太子建嚇得跑到了宋國避難,伍奢則被抓了起來。
伍奢其實很無辜,他只不過是盡了自己作為臣子的本分而已,輔佐太子建竭盡所能、兢兢業業??墒琴M無忌的讒言加上楚平王的昏庸,伍奢和兒子伍尙最終人頭落地,伍家最終只剩下伍員一個人,從此開始逃亡躲避楚平王的通緝和賞金獵人的追殺,走上了亡命天涯的生活。
伍員先是來到了宋國,投靠太子建,但是當時宋國內部發生了內斗,也不太平,于是他和太子建又來到了鄭國。鄭國的鄭定公和子產對他們一行人很友好,但是因為鄭國是個小國,無力協助他們和楚國對抗,因此只能委婉地拒絕了太子建的復國要求。
最終沒辦法太子建和伍員又來到了晉國。晉傾公對太子建說,我知道你和鄭定公的關系不錯,只要你作為內應,幫助我滅掉鄭國,我就把鄭國的地盤給你,由你來做鄭國的國君。公子建答應了晉傾公的要求,太不可思議了,這里我看到了公子建背信棄義的嘴臉,忘恩負義的本性,與他的父親楚平王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伍員跟錯了人。人要想獲得成功有三個因素,第一個是跟對人,第二個是做對事,第三個是能吃苦、肯鉆研。如果跟錯人,基本后面就沒有然后了。
結果事情敗露了,太子建被鄭定公和子產殺死,伍員只好帶著太子建的兒子勝又開始了新的流亡生活。他們來到了吳國,在昭關為了躲避追捕,他們只能乘船逃難。為了感謝漁夫的幫助,伍員把隨身的佩劍要送給漁夫做為酬謝,但是漁夫堅決不接受,并說如果自己去舉報得到的會更多,這次伍員遇到了好人。
到了吳國后,正是吳王僚在掌權,公子光擔任將軍,伍員便投到了公子光的門下,等待翻身時機。不久機會來了,楚國和吳國發生了爭端,于是伍員建議吳王僚出兵攻伐楚國,但是公子光卻反對,伍員知道公子光是想在國內有所行動,成就一番事業,便給公子光推薦了專諸,自己和公子建的兒子勝一起隱居到鄉下去了。
后來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事件,背后的策劃者正是伍員,而公子光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代替吳王僚成為了新的吳王。這里的公子光就是闔閭,上臺后他立即召回伍員讓他參與國家大政的謀劃、共建大業。在伍員的推薦下,孫武也來到了吳國,在軍事上吳國實力空前的強大。
伐楚只是個時機問題了,后來唐國和蔡國都和楚國有了矛盾,伍員看到時機已經成熟了,便和孫武一起向吳王建議出兵伐楚。這次吳國軍隊勢如破竹、士氣恢弘,一鼓作氣直接打到了楚國的國都,這時楚平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楚昭王倉狂出逃。
伍員心頭滅門的恨無法發泄,于是找到了楚平王的墳墓,把楚平王的尸體從墳墓中挖了出來,用鞭子鞭尸,直到打了三百下,自己精疲力盡了才住手。忍辱負重多年,總算是為父兄報了深仇大恨了,伍員終于實現了自己滅楚的誓言。但是楚國并沒有真正滅亡,在秦國的幫助下楚國又復國成功。這要感謝一個人,他叫做申包胥,他是伍員的好友,當伍員逃離楚國的時候,伍員發誓要滅楚,而伍員的這位好友也發誓,要保護楚國不會滅亡。
之后在秦國部隊的幫助下,楚國終于趕走了吳國的部隊,復國成功,楚昭王開始封賞功臣,申包胥排在第一位。申包胥沒有接受封賞,而是說“輔佐君主安邦定國是臣子的本分,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救人于危難之中,不是為了自己的好名聲而是內心的需求;取得了一些成績就要求得到封賞,是賣弄自己的能力,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國家的安定和君上的安全,如今大勢已定我也可以安心去了?!闭f完申包胥就逃走了,再也沒有出現,面對無數人追求的名利申包胥選擇了大隱于市。
夫差繼位后,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滅越”的主張,反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勸大王,大王不采納我的意見,我現在已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與吳國一起滅亡,沒有好處??!”于是將他的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牧,就返回吳國向夫差匯報。伯嚭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伍子胥仰天長嘆說:“唉!奸臣伯嚭作亂,大王反而殺我。我使你的父親稱霸諸侯。在你還未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幾位公子都爭立為太子,我與先王冒死力爭,差點不能被立為太子。你被立為太子后,想將吳國分一半給我,但我并不敢有這種奢望。可是如今你竟聽信奸佞小人的讒言而殺害長輩?!蔽樽玉阍趹嵑拗啵粝逻z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吳王夫差極怒,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于錢塘江中,吳人哀憐他,為其在江上立祠。而后來吳國果然被越國滅掉了,吳王夫差無顏面對在陰間的伍子胥,把白巾裹住眼睛自盡了。
伍子胥一生快意恩仇,恩怨分明,做事雖略顯極端,但身上的“俠客精神”卻值得人們千古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