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題目就是我個人的結論:iPad到目前為止都沒能真正成為生產力工具。
先來看一些數據:蘋果公司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共售出4551.3萬部iPhone,926.7萬臺iPad,488.6萬臺Mac。與去年同期相比,這三類產品都有下滑,iPhone下滑5%、iPad下滑6%,Mac下滑14%。iPhone到目前為止,都是蘋果的現金牛產品線。從銷售收入上看,占了蘋果總收入的半壁江山。
iPhone的大賣,在早期基于生產力工具的定位,即每個人都要打電話。在中后期,隨著App Store逐漸構建的生態系統,又兼具了娛樂的屬性。反觀iPad,目前大部分的應用還僅僅是看視頻,偏向娛樂屬性。在生產力工具方面毫無建樹,這具體又是什么原因呢?
2010年第一款iPad發布會
我們先來看下,喬布斯在2010年的發布會上,是如何介紹第一代iPad產品的?
1. 給出定位,Apple是全球最大的移動設備制造商.
Apple is a mobile devices company. That’s what we do. 2010, Apple is the largest mobile devices company in the world.
當然,這種說法里有一些歧義。蘋果是拿自己整家公司,和另外三家公司(Sony, Samsung and Nokia)的移動事業部門做比較,然后給出了自己在銷售額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移動設備制造商的定位。
2. 提出問題,手機和電腦之間是否還有空間?
幾乎我們所有人都會使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那么在這兩者之間是否還有第三款產品存在的空間呢?這個問題,也某種程度上體現出,喬布斯自己對iPad的定位,手機和電腦之間的試驗性產品。
喬布斯給出的iPad成功關鍵
很多人忽略了這張圖,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iPad的硬件指標上。但恰恰在這張圖中,喬布斯解釋了iPad的定位,以及要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
In order to really create a category devices. Those devices are gonna have to be far better at doing some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Better than the laptop, better than the smart phone. What kind of tasks? Well, things like: Browsing, Email, Photos, Video, Music, Games, eBooks.
也就是說,iPad要能夠在一些關鍵的事物中提高遠優于其它產品的解決方案。注意,這里的關鍵不僅要好于(better),而是要遠遠好于(far better)其它產品。
隨后,喬布斯現場演示了iPad的實際應用體驗。注意,舞臺上給出的場景,就是喬布斯對于iPad實際應用場景的假設:在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中(大多是在家中),坐在沙發上操作。你可能在辦公室里用Mac,在出行過程中用iPhone,但你也可能在家里的沙發上使用iPad。
喬布斯定義的7個使用場景
在發布會上,喬布斯定義了7個iPad的關鍵使用場景:瀏覽器、郵件、圖片、視頻、音樂、游戲、電子書。瀏覽器和郵件,更多適合一般工作緊密結合。而剩下的從圖片到電子書,更多是娛樂類的應用場景。
1. 生產力工具的輸入輸出問題
講到使用場景,即做什么工作的人會在什么情況下使用iPad?
人們每天都有很多工作需要處理。并且大多數人都會把自己手頭的工作,做各種優先級排序。什么樣的工作,在什么時間段使用什么工具處理。我們發現,當人們處理嚴肅工作的時候,傾向于使用Mac。當人們處理輕松工作的時候,則傾向于使用iPhone。而人們在用iPad處理嚴肅工作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輸入輸出。
我們從很小時候起,就開始被訓練使用實體鍵盤,帶來高效的輸入能力。而目前iPad的虛擬鍵盤,或者外接的第三方實體鍵盤,都還不能達到和全尺寸的筆記(Mac)鍵盤同樣的輸入效率。
這是輸入端,輸出端的問題則出在郵箱上。大部分的工作輸出端口是郵箱,在臺式機或筆記本上,我們有完整的文件系統,可以存儲附件和其它各位文件。而在iPad上,沒有所謂的文件系統。需要我們用第三方的軟件來同步工作文件。這些軟件和郵箱的兼容性則又是一個問題。
2. 娛樂類應用的即使反饋問題
使用Mac的用戶,追求的是效率。而效率主要得益于Mac大屏幕所帶來的多窗口查詢切換,可以幫助用戶平行思考。另外一點,則是多年來實體鍵盤訓練帶來的高效輸入能力。
使用iPhone的用戶,追求的是響應。同事或老板在微信或者協同辦公軟件上提到一個問題,可以馬上在手機端響應。反饋的內容一般都很簡單,復雜系統的工作,可以留等回到辦公桌前再處理。娛樂類應用同樣如此,iPhone提供了更小巧快捷的解決方案,即使我在擁擠的車輛中,也可以立即拿出手機看視頻,聽歌或聽播客。而對iPad的使用,還是需要一個稍微寬松安靜的場景。
把喬布斯所定義的七個使用場景分成:工作和娛樂兩類。工作中,作為生產力工具,由于輸入輸出帶來的一系列問題,iPad的效率低于Mac。娛樂中,由于體積和重量帶來的便攜性問題,iPad對于娛樂場景的響應要低于iPhone。
從屏幕尺寸看iPad定位
iPad目前共有三款產品:iPad mini(7.9寸)、iPad Air(9.4寸)、iPad Pro(12.9寸)。
如果我們把視線拉得更遠一點,觀察蘋果全部消費類產品(除去Watch)的屏幕尺寸,我們會看到:
iPhone 7(4.7寸)、iPhone 7 Plus(5.5寸)、iPad mini(7.9寸)、iPad Air(9.4寸)、iPad Pro(12.9寸)、MacBook(12寸)、MacBook Air(13.3寸)、MacBook Pro(15寸)。
在蘋果的三個最主要產品iPhone、iPad和Mac當中,iPad處于中間的位置。意味著,iPad和iPhone之間在應用場景上會有重疊。同樣,Mac和iPad在應用場景上也難免出現重疊。再直白點說,iPad單就一條產品線來說,需要同時和iPhone以及Mac競爭。
讓我們換個領域打比方,看下Twitter、Medium和Blog之間的競爭。Twitter適合即時性的短打,Blog適合長周期的深度思考,而Medium對自己的定位則介于兩者之間。而Medium的尷尬也正于此,Twitter和Blog都可以很清晰的定義自己用戶的使用場景,而Medium則顯得尷尬。
再換個領域,如果我們把Mac理解成室內場景,把iPhone理解成戶外場景。那iPad到底是什么場景呢?處于夾心層的iPad總顯得尷尬。
給我個必須要帶iPad的理由
你日常生活,出門什么都可以不帶,但一定要帶手機。你出差工作,也一定會帶著電腦。唯獨iPad缺少一個一定要隨身帶著的理由。說穿了,和大多數人都會提到的一樣,iPad缺少所謂的“Killer App",殺手級的應用,或者說殺手級的使用場景。
Apple的各種有關iPad的宣傳片,都在告訴大家一些工作「可以」在iPad上完成。但其實現在真正需要的是給出1-2個「必須」在iPad上完成的工作案例。當我們做一款產品的時候,經常會提到:要么你的產品比競爭對手好10倍,要么你的產品比競爭對手便宜10倍。我們看到iPhone在體積/重量/便攜性上要優于Mac 10倍。反過來,Mac在處于復雜工作的效率上要優于iPhone 10倍。所以在市場上,兩者都有清晰的存活下來的理由。而iPad而始終沒有在任何一點上,找到優于對手10被的功能。所以,在直到找到這樣的場景之前,iPad可能將繼續處于目前這種狀態:尷尬。
喬布斯在發布會上的假設:“Far better at some key things.”的假想并沒有達成!最后,iPad會不會步iPod的后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