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畢業了,但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工作,似乎什么都不擅長,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么,這個時候應該如何選擇職業方向呢?
小妹在秋招投簡歷時,十分疑惑地向我問了這個問題。
然后我就想到了巴菲特,孫正義和馬斯克的故事,這三個人選擇職業時各有一套規則,但他們選擇后都將自己的事業做到了極致。
巴菲特-工匠精神
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資商,從事股票、電子現貨、基金行業,師從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投資理論家本杰明·格雷厄姆。
他畢業后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投資行業,1957年成立巴菲特投資俱樂部時,只掌管30萬美金,但是到2016年卻坐擁4500億人民幣。在投資行業,幾十年來一直如魚得水。他曾經表示看不懂互聯網而放棄投資,從而避開了2000年美國網絡泡沫破滅。
巴菲特只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到了極致。做自己最熟悉的事情自然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馬斯克-完美的理想主義者
馬斯克是立志改變人類生活的企業家,被稱為現實版的鋼鐵俠。
他在互聯網、清潔能源和太空探索等迥然不同的領域創立了三家成功的公司:Paypal(著名互聯網支付公司,2002年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eBay收購)、Tesla Motors(純電動汽車公司,目前市值超過200億美元)、SpaceX(私人航空科技公司,成功發射可回收重復利用的火箭)。
但被奉為科技神話的馬斯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2008年金融危機,他迎來了人生的低谷。他的火箭3次發射都失敗了,數千萬美元的投入化成爆炸后的大火球,因為研發成本過高,特斯拉也一度瀕臨破產。
馬斯克只做他想做的事情,不管多大困難,他都會一直努力直到達到目的。
孫正義-順勢而為的人
1996年,孫正義1億美金投資雅虎,占了雅虎35%的股權。當時雅虎只有十幾個人,雅虎創始人楊致遠都覺得孫正義瘋了。
2000年,從阿里巴巴第二輪融資開始,孫正義先后用8000萬美金投資阿里巴巴,占股34.4%。他雖不是阿里巴巴的第一個風險投資商,卻是堅持到最后的那個。
2006年,孫正義打算進入日本的手機市場,但軟銀還不是移動運營商,他用全部身家收購了日本第三大運營商沃達豐。2007年喬布斯正式推出了初代iPhone產品。2008年,iPhone?3G進入日本市場,由軟銀承銷。
2016年,孫正義360億美元收購ARM(英國芯片設計公司)。他成立1000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只投AI(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這個1000億美元的基金,規模超過全球所有風險投資的總和,全球風投投資總和為650億美元。
孫正義先后把握住了PC端互聯網、移動端互聯網和物聯網的時代浪潮。
“說到孫先生,感覺他一出手就能把整個行業給買下來”,在“軟銀愿景基金”成立之后,歐美大型投資基金的高管們如此說道。
孫正義只關注行業發展,先布局后開戰,全力以赴All-in,目標只做No1,不留給自己和對手后路。
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很簡單,只需像馬斯克一樣全力以赴,遇到問題只管去解決,遇到困難只管去克服,直到達到自己的目標。
如果我們有一定的眼界,能把握準行業發展大勢,便可以像孫正義一樣All-in,順勢而為。俗話說豬站在風口上都能飛起來。
如果既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也不能把握行業發展大勢,那我們至少還可以像巴菲特一樣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精益求精,做到極致。
無論做什么,最重要的是選擇之后都不要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