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花15塊錢買了《三聯生活周刊》,跟今天王小波逝世20周年紀念沒有任何關聯。
記得14年在廈門臺球俱樂部的那段時間,工作中在上廁所的間隙偶有拿著屏幕效果顯示出色的蘋果手機看過《沉默的大多數》電子書,作者就是今天知識界紀念談論的王小波先生。
可惜后來手機丟了,回想起來這種感覺就跟高一的時候剛拿到那本厚厚的《新概念》作品集醍醐罐頂之時結果被沒有責任心的同學劉杰借走,課上偷看被班主任劉劍收走的情況類似,這件事直到現在我還是耿耿于懷——劉杰我早已原諒他了,可是班主任劉劍,把學生的東西收走就沒想過要還了么?還是你留著自己想看?如果你沒看,又不還,你知道你的這種做法在很多人的很多特定時期,某些東西的莫名失去對那些人意味著什么嗎?
我僅僅是因為“沉默的大多數”這幾個字與其他書名不一樣而好奇,結果果然不一樣。那種感覺就像你接觸慣了一些平日庸俗無趣的人里出現了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給你帶來思想上的樂趣和啟發的人一樣。
上過所謂的大學,自詡喜愛閱讀的我實屬慚愧,借著今日,對于那些渴望進步和追求的人來說,王小波,就是安迪手里的那把錘子。
希望他的作品能再一次開啟人們的全新閱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