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了很久的題目,還是套用了蔣方舟一本書的名字—《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我不知道這篇文章寫出來到底代表著什么,意味著什么,完成了什么。或許是以前的每一篇文章都帶有特定的目的吧。
—
小學開始接觸作文,那個時候為了把作文寫好,母親帶著我參加各種作文培訓班,最后把我僅有的一點點想象力給培訓沒了。那個時候的自己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想法,但年少無知的自己不敢表達,以為自己特立獨行的想法是怪癖,是孤島,是無人了解的角落。后來為了追逐大眾,追逐所謂的正常思維,我很高興的發現自己慢慢變得大眾化,卻失去了快樂的本質。
-
到后來上初中了,越來越大眾化的自己開始同別人一樣,開始記流水賬了。迷失于白紙黑字中,痛恨于固定的修辭手法,卻又不能做什么。直到有一天在圖書館無意間瞟到了一本《文化苦旅》,從此便不一樣了。我開始了自己的思考,開始尋找自己寫作的意義,開始用一些華而不實的辭藻修飾一些本就不存在的東西,開始意淫一些小說情節,用自己的筆刻畫一些只存在于自己的腦海中的動畫。
|▍▎▍|
「就這樣」,我迷上了寫作,開始了一些新的思索。最開心的是在一次寫作比賽中拿了全校第一名,從那時候起便沉迷不可自拔。
應試教育的苦逼壓在我們這一代身上,無法動彈,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卻笑得樂此不彼。從出生就被灌輸著讀書時唯一道路的我們堅信著高考是唯一的出路,期待著高考之后會有不一樣的人生,期待著高考為自己辟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卻沒想到自己已經掙扎于那條羊腸小道的泥潭中,越想逃避卻陷得越深。掙扎了十二年,快要到結束的時候,卻又無比惆悵,開始慢慢懷念那些曾經和自己一起深陷泥潭的隊友們,開始懷念那段只要掙扎的歲月。后來,我們成功出來了,卻又發現外面其實和泥潭其實是一樣的,開始想著把自己纏繞起來,有一種還陷于泥潭的似是而非的感覺。
我就是蕓蕓大眾,就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一名大學生,心里燃著一顆想寫作的火苗,卻始終不敢讓他過分的接觸氧氣,燒得太旺的話怕引火上身。我覺得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囿于自身,不敢張揚。我不知道這到底是怎么引起的,還是本就根深蒂固于我們的內心。
/ 我們總是感謝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美好 /
/ 卻很少有人怪罪于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錯過 /
我從泥潭掙扎出來,卻又深陷另一個沼澤
大學帶有我想象中的那種色彩朝我撲來,卻摻雜了許多未從想象過的顏料,過了一年,那些雜質占據了主體。他們,成功了,而我,卻迷失了。從我考完收拾完筆以后,我沒想到過以后的人生會是這樣,沒有想象到過大學是這樣的
—“大學可以讓你很成功,也可以讓你毀于無形之中”。
- 我嘗試堅持過很多東西 -
-
我想學吉他,幾次走到吉他店卻止步了;
-
當我看到《最強大腦》里面玩魔方溜到飛起的同學時我又在網上買了一個魔方,想利用無聊的時間好好學學“CFOP”公式,卻止于C—crossing第一步;
-
當我看到球場里面那些大汗淋漓的同學時,我又重新拾起了籃球,重新開始看NBA了,一種陌生卻又很熟悉的感覺。
每當我看到別人玩弄著什么的時候,總想去嘗試嘗試,每次感興趣以后,便想著我會堅持玩下去的,可從來每一件事是真正堅持下來過的。
-
我嘗試了解經濟學,于是便去圖書館看了兩本傻瓜經濟學,懂了一些最基礎的東西;
-
后來對歷史感興趣了,又借了兩本關于歷史的書,每次看到都只想睡覺;
再到現在,建了一個公眾號,發誓要做到日更,要每天寫寫寫
-
于是為了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庫又去圖書館借了一本超厚的《中國文學史》,我連《寫在前面》都沒看完就沒興趣了。
我總是想干一堆那些聽起來很偉大的事
卻總是半途而廢
對很多事泛泛而談,卻啥也不知道
好像從初中接觸到余秋雨到現在自己創立了公眾號,唯一不變的就是想成為一名作家,雖然公眾號創立了一個月以后我還是沒做到日更,但還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經營公眾號,可閱讀量還是少之又少,我堅信現在還只是剛剛開始,努力幾年一定會成功的。
活到現在,卻依舊不知道未來是怎樣的,順著專業找打對口工作還是燃著這顆寫作的心,我很模糊。雖然家里很支持我寫作,但是一直勸我寫作當當興趣愛好就好,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上來就好。
/ 所以大學的我,會經常在圖書館
花上半天的時間寫東西
然后再開始好好學習 /
- 我承認我一生平庸,卻想擁有不平庸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