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一部美劇《This is us》(翻譯:我們這一天)。故事簡單、瑣碎、生活化,脫離了超級英雄,不再有末日危機,沒有了魔幻色彩,就這樣一部平淡的生活劇,居然在豆瓣高居9.5的評分,同時獲得諸多影評類的公眾號推薦。我想,恰恰是這樣一部樸實的作品,開啟了我們內心對于生活、對于自我的一種映照。(溫馨提示:本文存在劇透風險,如果沒有看過本劇,建議繞行!)也許是因為女兒的出生,讓我更多地在劇中感受與關注到家庭對于孩子成長的影響。
無可否認,以Kate“重量級”的身材而言,她該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角色。然而,我卻時常忽視她的存在,仿佛她的故事線并不引人關注,也無法留意在她的過去究竟發生了什么,只是僅僅記住了“心寬體胖”的特質。
直到她加入減肥訓練營里,在敲擊訓練的過程中,她突然爆發的情緒,才抓住我的眼球:在她極度的自我壓抑里,似乎深深地埋藏著一顆渴望被“看見”的心。
誠如Kevin所言,在多子女家庭里,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愛,不多動動腦子不行。于是,可想而知,與兩個斗爭不斷的男孩子相比,這個安靜的、很少讓父母操心的女兒,自然而然成了犧牲品:
她的意見很少被父母關注,即使是圣誕節腹痛難忍也會被父母認為僅僅是因為吃得太多;
她的“麥當娜”生日派對演化成哥哥撩妹的獨幕劇,并成功地被他奪走了自己的閨蜜;
甚至,在她的高中時代直接被父母定義為化妝、奇裝異服、不知蹤影等一系列標簽的綜合體。
我想,這也就不難理解Kate用不斷膨脹的身體,來填補內心缺愛的空虛。
而缺愛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自卑——她甘愿埋沒自己唱歌的才華,而藏在哥哥的身后做他的經紀人;她面對愛情的不確定與動搖,讓她難以逾越男友前妻的坎;她因擔心坐飛機遭人嫌棄,主動向鄰座申明自己買了兩個座位的票……等等,如此細節還有很多。
另一個大膽的猜想,在Kate內心種下自卑種子的,正是她的母親:一個擁有傲人身材與撩人歌喉,女人味十足的媽媽。
有一幕,在淋浴的母親,讓Kate幫忙取一件衣服。對這個青春期的少女而言,面對母親S碼的服裝吊牌,又看了看自己XXXL的服裝號,內心的沖擊可想而知,然而,當她問及母親對自己的看法時,母親輕松的表情配上,“你一定也會和我一樣,因為你是我女兒”,這樣無視現實也無視女兒感受的回答,更加富有沖擊力。
蔡健玲在壹心理專欄文章《減肥的心理利器是什么?|肥胖與心理障礙》指出“與其研究減肥,不如先研究‘饑餓’”,并提到:
我見到的很多人,深究起來,生活的失衡,愛的缺失,對前途的焦慮,對感情的不安全感,使她們饑餓于平衡、平靜、安全感與愛。食物是飲鴆止渴的替代物。
可見,對于愛的“饑餓”,造就了不斷用食物填滿的身體,繼而填滿內心的空虛……
朋友祝融芳菲在簡書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她在一次坐火車時遇到一位“胖女人”的經歷。讓她映像深刻的是,“胖女人”不斷傾訴自己發胖的原因皆是生孩子、被丈夫氣病、注射激素的副作用等外在原因,而當有人詢問,既然如此痛苦,為何沒有離開時,她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口吻說到,“他們把我搞成這個樣子,就得為我負責!”
用不堪的生活與道德指控,作為枷鎖,綁住丈夫和親人,所有外在能夠給予的感情,都無法真正彌補“胖女人”內心對“愛”匱乏的傷害。甚至,可以說,一個無法自愛的人,怎么可能感受到他人愛的溫暖。
慶幸的是,Kate終究撥開迷障,看到男友為了她所付出的一切,并接受了他的求婚。而在她經歷減肥訓練營之后,收拾家里物件時,頓悟到“我可以成為一名歌手!”——雖然我沒能繼承母親迷人的身材,但我依然擁有如她般天籟的歌喉,我可以借助音樂的力量,實現與母親一樣!(而這也為第二季做好了伏筆)
長大的我們,也許已經無法如兒童一般向父母(或者被我們投射為父母形象的人)索要“關注”和“關愛”,但是,我們可以努力去照顧自我內在小孩,滿足ta當年未曾得到的滿足,呵護ta當年被冷落的孤獨,陪伴ta走出原生家庭的迷霧困局。
不妨聽聽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在面對媒體對她體重話題嘲笑諷刺之后,拋出的回復:
“我的目標是一個能讓我健康和有力量的體重。我要擁抱我的身體,并感謝它賦予我的一切。上帝賜予我這個身體,我愛它,欣賞它。當你足夠愛自己的時候,你會照顧好自己身體的。”
也許你有興趣讀一讀以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