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不停,人在走
01
不知不覺的兜兜轉轉中,歲月的印痕越發顯得深刻而刺眼。
總是那么遲鈍,對于自己的年齡很少有清晰的認識,直到為表姐慶祝30歲生日時,才發現自己也已經在奔三的路上。
表姐跟我訴苦——現在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但是又絲毫沒有掙扎的能力,而這種兩難的矛盾不斷加重了她的痛苦。
像很多女孩子一樣,她渴望游遍想去的地方,去巴黎喝純正香濃的咖啡,去普羅旺斯看薰衣草,坐著輪渡去一覽大西洋的蔚藍,去像曾經的三毛那樣觸摸萬水千山。
大學畢業后,她專門選擇了一家可以外派的企業,想著利用工作的閑暇去游覽勝地,那時,物質上的缺乏,反而極大增加了精神上的渴求。
當她著手辦理簽證時,卻遭遇到姑姑的阻攔,在姑姑的觀念里——女孩子是要早早嫁人安穩持家的,哪能背著包滿世界的跑?
為此,表姐與姑姑生平第一次吵架,那中撕心裂肺的痛楚,想必表姐到現在都會在夢中驚醒。
更痛苦的是,表姐選擇了屈服,她想公司申請放棄了外派的機會,換了部門。
而在看到身邊的同事一個接一個結婚、生子,曬車、曬放,那種“我想去走走”的念頭,也漸漸熄滅。開始洗衣做飯,學會熬制羹湯,去演繹一位家庭主婦的平凡日常。
在問及表姐是否是否后悔當初的決定,是否埋怨姑姑當時突然安排的相親決定,她這樣跟我說:“可能我之前的精心安排只能是夢,在年齡面前我還是要醒過來。”
或許,表姐逐漸相信,女人在殘酷的歲月面前,在慢慢蒼老的容顏驅趕下,應該學會安穩,應該學會與命運達成妥協,要守著各自的陣地,彼此相安,歲月靜好。
相隔三年,判若兩人。我一直相信表姐選擇相親、生子的決定并不是因為考慮到年齡的問題,也不是姑姑的催促與強迫,事實上,姑姑時常要求她自己做主,而是在難以掌控、凌亂晦澀的生活面前消磨了斗志,不愿在折騰與掙扎。
在她看來,向生活低頭,與命運妥協,是避免自己受傷的一種選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成果
02
然而,妥協又何嘗不是一種傷害?一味地尋求安穩與在平庸的泥潭中掙扎又有多少區別?
憶及那個很早的故事,在海邊的那個乞丐,沐浴著溫暖的眼光,嘲諷著苦苦拼命追求生活理想的青年“你所追求的,我現在便已經擁有了!”
我不愿去諷刺乞丐慵懶的行為選擇,但是我愿意相信,青年奮斗的過程與追逐的記憶,是乞丐一輩子難以想象的,而拼過、笑過、哭過收獲滿滿再取迎接陽光,心境必定迥然相異。縱然青年在年老時一無所獲,那種在世間行走的經歷也遠遠勝過早早地向生活低頭。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當自己難以取得想象中的成績,也要身邊的人跟他一起墮落,而當你不愿妥協,不愿適應他們認定的散漫生活圈,他們會將你的努力與追求斥之為毫無意義的折騰。
三十歲的年紀,眾多人都認為進入體制是高質量的安身之所,畢竟已經三十歲了。
有一位朋友,每年都會參加國家公務員的考試,平日里拿著微薄的收入,將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投入考試的準備中,最好的一次,終于進入面試,但是面試中還是被刷掉,為此,她痛恨、抑郁了一個禮拜。
在她看來,馬上奔三的年齡,就應該安穩下來,就應該在安穩的工作中程序化地過日子。她不理解為什么三十歲了連女朋友都沒有?為什么三十歲了還要去滿世界地瘋跑?為什么從不考慮安定下來安穩度日?
為什么不?
單單尋求在安穩與舒適的生活節奏,只將結婚、生子早入圍城視作人生的圓滿,將體制內的地位看為人生的榮耀和籌碼,卻忘記了一成不變的安穩會打磨掉生活的驚喜和改變,那些因為自己的追逐、求索而換來的小確幸,你們也終究難以遇見。缺乏多姿多彩與突破的人生,沒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活出燦爛生命的信念,又何異于活在枯井中的那只青蛙?又何異于困在籠中的那只冰冷的鳥?
其實,你所謂的年齡限制下當尋求人生的安穩,不過是不愿再尋求改變的心理視野下向生活低頭。
? ? ? ? ? ? ? ? ? ? ? ? ? ? ? ?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一個開始,勇于開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03
用年齡給人生的路徑設置柵欄,掩蓋了生活中不斷出現的新鮮可能性。
考研失敗,你不敢再戰,害怕再次失敗,會在增長一歲的年齡雪上加霜;與別人競爭工作崗位,害怕自己的年齡是自己的短板,再也爭搶不過那些年青新銳;三十歲了還沒有成就,便急忙地進入圍城,換得個所謂的現世安穩。
當你用種種條條框框的限制去為前路貼上“否定”的標簽,便已經在探險的路上掉退、迷路,更可悲的是,一些人,再也想不起出發時的約定,那個叫作“初心”的靈物,再也想不起來是怎樣的模樣!只在中途的小站安營扎寨、圖個安寧,在兵荒馬亂中求個糊涂度日。
殊不知,再次努力一點,曾經遠離的夢想便近在咫尺,再努力一次,會是考研的另一位勵志典型;殊不知,在年齡、經驗、才氣的匹配下,你是職場的另一匹黑馬;殊不知,早早地進入婚姻說不定會慘淡地離婚出局,而跋山涉水尋找愛情,說不定換一個相偎相依、不離不棄?管它是三十還是四十!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but a state of
mind!”塞繆爾?厄爾曼的《青春》之言早已娓娓道來——追求理想與年齡無關,更多的是一種持有的心境,“青春不是年齡,而是一種心境。”而以年齡為限制的借口,去向生活繳械,原本是最愚蠢的一種生活方式。
“喜劇之王”的星爺也曾經在兒童節目里扮演黑白僵尸,尋求希望值極低的發展;張國榮也熬了十年才因為一首《Monica》而蜚聲樂壇;沒有學歷、沒有背景的趙麗穎,出道十年才換來今日的大紅大紫,早早地放棄,又何來今日的在娛樂圈的名利雙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是一個人走,還是隨大流呢?
我們看得到他們今日的熾熱焰火,卻看不到他們在與生活周旋時的精疲力竭;我們期許早早出名,卻看不到名人背后隱藏的不服年齡、不負歲月的故事。年齡面前寫下的態度,生活之中包裹的心態,是人與人之間軌跡變化的至重因素。
當你早早得妥協,不再征戰,只能換得一個俘虜的命運。
在人際交流面前低頭,是一種溫潤的修養;在追求尋覓面前低頭,是一種不再努力的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