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那天,平日廝混的狐朋狗友互相擁抱,情深難離。從初中就在一起玩的好友,抱著即將北上讀書的我說:“你脾氣太好,在外邊別讓人給欺負了。”
我那時才第一次知道,在周圍的人眼中,我是個好脾氣的人。好像也正是因為這個,我人緣一直不錯。于是,那會兒以好脾氣引以為傲的我,踏進了大學的校門。
后來,好心腸好脾氣了四年,即將走出校園的我卻深切感受到,這并不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大四下學期,空閑時間不少,朋友來找我玩。剛剛從學校搬出去租房的我,熱情而寒酸地招待了她。這幾天總是有要下雨的傾向。某天晚上我們吃完飯后,沒走出餐廳幾步就開始下雨了。
轉身返回餐廳避雨的我們,只能用手機叫車。雨天的車太搶手,好不容易等到一個司機接單。接通電話,只聽到司機不耐煩地問我在哪,我也說不清準確的位置,只好讓司機根據定位找到我。
沒過一分鐘,司機又一個電話過來,要我們走到另一個地方,他停在那里等。我盯著地上越來越高的積水,咬牙切齒又假裝心平氣和地告訴他:麻煩他開過來。
然而司機惡聲惡氣地吼著:“你們年輕人多走幾步怎么了!”。我們擔心錯過這個就打不到車了,于是我和朋友只能小心翼翼地沿著路邊走,上車后全身濕透了。
回到家,朋友拿著毛巾擦頭發:“你還這么好脾氣,要是我早罵他了,他本來就應該接我們!”而我一句“司機也不容易”,氣得她揮著毛巾抽我。
后來回想她的話又覺得十分在理。這些年一個人在外上學,體會到各種人情冷暖,開始發現,一貫的好脾氣并不是件好事。
大二的暑假我去香港玩,我熱情的告訴朋友們,有需要的話可以幫忙帶東西。直到一次,幫朋友拎了兩桶家庭裝洗護系列,回來后她變卦不要了。當下我忍住沒有發脾氣,揉著胳膊上紙袋勒紅的印子,委屈地擠出一句:那我自己用。
事后,室友嫌棄的訓斥我,這種事情就應該生氣,然后告訴她不能退貨。起初,我還在心里怨念室友居然如此雞賊。然而這種事多了,我也開始硬著頭皮和對方理論。
事實上,似乎當我的態度強硬起來,他們也變得好說話了,更不敢爽約了。
從大三的時候,周圍的朋友大多去實習了。這個階段讓我真切地體會到,成年人的社會里,才不會將“好脾氣”列為優點。你的好脾氣,回饋給你的大多數是“請求幫忙”。
當時我在北京實習,努力要成為一個踏實的實習生。同伴不愿做的工作,一句話就扔給我。一天到晚,辦公室的大小事務,隨口就叫我幫忙。一開始或許還能應付,時間長了只剩身心俱疲。
我的好脾氣,就這樣不知不覺塑造了我的低姿態。而這個社會,向來欺軟怕硬。于是實習那段日子,明白更多的或許是辦公室政治。
我爸在家常教育我“吃虧是福”。總之,要我和大家和睦相處,不要斤斤計較。只是越長大越發現,大部分吃的虧是換不來福的。一味地遷就他人,傻傻的好脾氣只會傷害自己,喪失自己的立場。
現在的我們成為一個好脾氣的人需要付出很多代價。借出去的東西用壞了,你若要求賠償,就只能自己承擔損失。本該生氣的事,因為所謂的善良包容而不了了之,最后辛苦的也只是自己。
于是,我開始學習“不怕丑不怕出洋相”。朋友約飯放鴿子,我也會表達內心的不滿。許多原本被“好脾氣”困住的喜怒哀樂,我會試著表達出來。
發現,這樣不掩飾情緒的適度坦誠,能讓生活變得更加順暢。不會在遇到刁蠻的司機時唯唯諾諾,也不用再自掏腰包解決本不屬于自己的瑣事,更不會因他人的失誤委屈自己。
退宿的前一天,我和室友躺在床上,細數四年的往事。從學習工作,扯到生活感情。我們兩個好脾氣的人,互相吐槽對方做過的蠢事。她說,也許是自己脾氣太好,從不在男友面前生氣,所以他才成了前男友。
不過我想,我們身邊也總有那么一個人,你永遠不會對他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