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該是順其天性,還是雷霆手段?
本文的副標題,也可以取為“一次強迫喂奶引發的譴責”。當然,這個案例中,“強迫”,改成“引導”比較妥當,而說“譴責”,也是過于夸張了,夸張了好幾倍了。
案例如下:
一、案例
寶寶:2周歲6個月男孩。
今天早上,我兒子喝奶,喝到一半不喝了。從前,他一旦不想喝,就很難喂進去。果不其然,今天喂他,他反抗。然而,我老婆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喝完,否則少不了她一頓臭罵。
我看到旁邊一本《逃家小兔》,心生一計——我對寶寶說:“寶寶,我們看《逃家小兔》好嗎?”從前逃家小兔是他非常喜歡的書。
他翻開書,穩定下來后,我把奶瓶打開,像喝開水一樣喂他。還一邊數:“一口,兩口……”最后數到十四,還剩下的60ml奶喝完了。等到他媽媽回來,寶寶還說:“14口就喝完了。”說的非常得意。
二、引發的討論
這個案例引起的討論很多,主要幾個觀點有:
1、我沒覺得寶寶有問題,是大人的問題吧。
2、不要讓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
3、應該從心里尊重孩子這個個體。
4、不要動不動給孩子貼標簽。
5、孩子所做,不要僅僅達到家長的要求。
看了這些討論,我發現我的觀點和他們不同。我看到了很多正面的東西,比如這個2周歲的寶寶喜歡看書了,能數數,這個家長會動腦等等,這些居然很少有人發現。或許是有人發現,但是討論到關于“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突然討論優點,有些突兀。
當然,我也看到提供案例的人,在那里發表他的看法:
我也聽過另外一個觀點:“教育,本身就有一些反人性,”跟了大大之后,也可以說“教育,需要引導孩子合理引導他們的小我”。
在此,我理解了他的假設:
底層假設:成長,是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所以孩子也要引導他,要用家長的智慧引導他,規范他。
方法假設:孩子暫時不想喝奶,是一時意氣,想辦法讓他喝奶,并且用他喜歡的方式喝奶。
當然,在方法上,往其他方向看,可以解讀成——大人用大人的方法,達到大人自己的目的,而不管孩子的感受;或者不管正常的規律。后面兩個“不管”,或許才是大家反對的。
三、更深層次的思考
今天的套路,簡單概括一下,就是,一個認為要順其自然,一個認為需要干預。其實這兩個觀點,看似矛盾,其實也有統一之處。我個人反對完全順其自然,而是贊成順應“規律”。而干預,也并不是要孩子單純“聽話”,滿足自己的要求。
其實,我在標題中說的——“育兒,該是順其天性,還是雷霆手段”,答案是:都不是。我們不能把育兒法,簡單歸納為:“順其天性”與“雷霆手段”。如果要簡單二分法的話,就是——有沒有反思。
那位提供案例的家長,且不說他是不是過于干預,但是我看到了,他有反思,他及時記錄他的反思。如果他始終能記錄自己的假設,并且把假設經常拿出來和高手來檢驗,他今后的教育效果越來越好。
在此引用群里一位家長的精辟的概括:
現在的策略是能講通的時候就講,講不通的時候,不是一定要做的,就尊重他的想法。一定要做的就用了注意力轉移法
四、我的愿景
我有志于為很多家長更好的成長。因為家長成長了,孩子成才的幾率就大得多。然而,成長的路上有很多障礙,有很多攔路虎。一個人的能力有限,資源有限。我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