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在路上的不一定是唐僧,腳踩風火輪的不一定是哪吒。每一個自行車騎手心里都有經緯天地。如果城市的道路是一條河流,騎士們就是自由游動的魚。
一 | 騎行手語
我剛開始跑步時,逆向上了瀝青的自行車道,這樣安全舒服嘛=D。老遠來了一群騎手,領頭的瘦削帥哥,側伸出右手。我以為要跟我hiFIVE擊掌呢,也歡喜的伸出右手。結果緊跟的騎手們有的伸出右手,然后紛紛大喊“Runner!”,車隊變一字隊形,呼嘯而過。
后來路上經驗多了,這套簡單易懂的手勢語言也漸漸熟悉了。道路上的深坑,破碎的玻璃,容易打滑的沙土,路面掉落的大件物體,相向而行的跑步者,同向而行的路人,路邊停的車輛,都是騎行中潛在的危險。比較紳士/淑女的領頭騎手,貼心的用大幅度的手勢指向這些危險,提醒身后視線受阻的騎手們提前應變。遇到紅燈和STOP交通標志,前車減速,手心向后,或者舉手提醒后面的騎手注意速度,避免追尾。編隊騎行時,遇到左轉彎,伸出左手提醒車隊提前換道,占住左轉車道,避免左轉彎時和汽車混行。我的第一個imperial century(英制百哩)騎行,那時候剛上路不久,一個人騎慣了,對這些手勢還有點不屑一顧。最后精疲力竭時上了一條bike trail(自行車專用車道)。樹蔭下的道路彎彎曲曲,不時混雜的行人和跑步者,路面間歇堆有石塊和浮土。我前面一位黝黑精瘦的騎手,看得出對這段路極其熟悉,余光見我跟隨著,細致的給我或左或右一一指出這些。換擋轉彎之間,他的手勢精致無比:遇上bump(凸起)給波浪式涌動,騎過浮土搖擺出蛇行姿勢。一路上行云流水,我心悅誠服地跟在后面欣賞,假裝我也是秋名山漂移大師。
二 | 安全騎行
我所在的城市是對自行車及其友好的城市之一。大多數司機都會禮讓和尊重自行車的路權。大多數主要道路都有專用的自行車道,并且禁止汽車占道停放。這些專用車道靠近路肩,寬不過1米半。周末編隊騎行時,車輛稀疏,騎手們有時會肩并肩兩列隊伍,占據汽車道一部分。耐心的司機會慢行尾隨,隊尾的騎手發現后會大喊car back,前隊變一列收窄,讓汽車超車通過。
有些小區道路,沒有專屬自行車道,路邊會立上bike route(自行車路徑),bike share road(自行車共享道路),bike may use full lane(自行車可以占道行駛)的交通標志牌。這些標志標明混合車道,自行車和汽車都有平等的路權。州交規規定汽車應該把路上自行車當汽車對待,如要超車要確保騎手認可,并保持安全距離慢速超車。遇上交通擁堵,上下高速的路口可以堵上1英里以上的車流,自行車往往是最快的通勤工具。騎車從長長的車龍邊過,輕松穿過堵車的路段,也是一大樂趣。有時候等的無聊的司機們看我爬坡還會點贊喝彩。
然而,凡事總有例外。我遇到過幾次比較粗魯的。有司機會猛摁喇叭,揮舞手勢讓騎行者讓開。還有居然大聲叫我上人行道的。下班高峰時,交通擁堵,提前換道右轉的車龍常常完全占住自行車道。不少車輛也忽然橫切換道,想強行插隊擠進右轉的車流,車身往往霸占住大半個自行車道。為了避免撞上,我只好冒險回頭過肩觀察,進入左邊的直行汽車道,繞過它們,前后不過1-2秒鐘的反應時間,中間路過駕駛室時一定要抽空大吼一嗓子。
有幾次等紅燈時,我停在直行和右轉共用車道第一個。后車想右轉,居然眾目睽睽下,大摁喇叭并示意我讓開。這種司機不是不禮貌,而是大腦間歇性缺氧。我回頭示意無處可讓。他又連續摁喇叭。這時每個的騎士都會守住自己的城堡,并做出正確的動作:不疾不徐伸出中指,附加一言不發的眼神。只有一次有個司機,居然強行擠過來貼著我右轉,這種人內心是懦弱而崩潰的。每個騎手心中都住著一只小惡魔。出手的技巧就在駕駛室經過那剎那,我在車窗上重擊一掌,那聲響和時機嚇的司機下意識猛踩剎車。他開到遠離半條街的地方停下來,鉆出力量強大的汽車后,我保證他會極致地感到氣場的落差,只敢隔著八丈遠悻悻罵兩句。
騎行和一切運動一樣,需要大腦計算和小腦反應。我喜歡的最佳狀態是即緊張又放松的。緊張應對路面情況,做出快速反應,放松讓全身肌肉更有效率。每個通過千百遍的路口,我仍然會計算視野死角,和最安全路線。有數據顯示,1/3的騎手都會遇到各種事故。在路面上,除了積累經驗以外,重要的就是“被看見(being seen)”,需要用力刷存在感。除了盡量鮮艷的騎行服,白天騎行我也會打開1W大功率后閃燈,保證尾隨車輛很遠就能知道我的存在。遇到道路擁堵時,還會打開前面500流明的頻閃,讓前車司機看見我。司機看不見后面上來的騎手是極其危險的:他們會忽然變道cut in,或者忽然從路邊停車位起步進入主干道,或往自行車道方向隨便打開車門。保證前車后車看見自己。對人對己都更安全。在荷蘭,為了消除對騎行者的安全隱患,提倡荷氏開車門。就是使用遠離車門的一只手開門。這樣保證司機會扭頭過肩觀察身后有沒有騎行者。
因為自己騎車,所以開車時,更能理解騎士們的思路。騎行文化在汽車文化盛行的美國還在發芽生長的階段。美國城市針對汽車的道路設計,很多地方并不考慮自行車的便利安全。比如右轉汽車道和直行自行車道的交匯處缺乏緩沖區域,左轉車道和左轉自行車路權沖突,還有左轉自行車觸發不了紅綠燈的自動控制線圈從而左轉不了。種種腦殘設計常常讓新手騎士們過路口膽戰心驚。
聯邦公路管理局早已發布了分離式自行車道的設計建議,用來指導城市重新規劃自行車和汽車混行的道路規則。所幸騎行文化漸行,城市道路規劃也在不斷改進,近年來看到越來越多的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自行車道。我所在的圣地亞哥市制定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計劃中,城市希望把現在2%的騎車通勤率到2020年前提到到6%,到2035年前提高到18%。而修好更安全的道路對于吸引新騎手非常重要。我們本地的一段高速公路甚至開放了一小段路肩,免去了騎手們繞行數十哩之苦。芝加哥更有土豪騎手,嫌棄市政落后,騎行不爽,捐出1600萬$,在密歇根湖邊修了一條分離行人的自行車專用道。
三 | 騎士精神
騎手見面,惺惺相惜。隔著街對面而過,常常注目點頭。路過路邊換胎的,也會問一句是否需要幫助。有次我在double metric century(雙百公里)騎行中,到150公里左右時,偏內陸一條毫無遮攔的自行車道。午后暴曬。問一騎手距離海邊還有多遠。他見我唇干舌燥,遂主動問我是否需要水。暗暗有點小感動。
周末騎行的車流里面,回頭率超高的往往是雙人自行車,和帶小朋友的自行車拖車。價值不菲的高配豪車永遠都引人側目。這是一個憑大腿說話的世界,它的規則簡單粗暴。永遠都是人騎車而不是車騎人。硬核作風追求配置,遠遠不如開開心心的騎行起來。甩掉5磅肉加鍛煉出一個強大的core(核心肌肉群),比花費數千$升級配件讓你速度更快,收獲更多。一個強大的core,不僅僅能讓騎手趴得更低,風阻更小,路上更吸睛,也是治愈一切腰酸背痛的良藥妙方。省下的$可以購買更多光鮮靚騷的騎行服,讓你成為合照里面站姿筆直的妖艷貨。
騎士們暗暗較勁也是騎行文化之一。有時候突然加速的,多半是前方有strava(運動GPS記錄網站)的熱點路段,大家想取得一個好看的時間提高排名。路上超(自行)車時是特有意思的時刻,有時候會被認為是attack(攻擊/挑戰)。每個騎士內心都是傲嬌的,在路上挑戰應戰也是騎行樂趣之一。懂心理的騎手會說話:on your left或者left是禮貌客氣的,加一句good morning增加友好親切的氛圍。一聲不吭或者吹口哨基本等于邀戰。被超車的會稍微判斷,看前車的踏頻,齒輪和身段就可以大致判斷出騎手的水平。以此決定要不要挑戰/應戰。有風度的被超車還會說一聲good job。我遇到過故意同時加速不讓超車的,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尾隨伺機反攻。我的踏頻低,平路上速度不算快,常常被其他騎手超車。好在這個城市到處都是坡,爬坡時往往被我反超。
四 | 爬坡爬坡
爬坡是騎行的最大樂趣。在騎行的世界里面,用來衡量能力的金指標是單位體重的輸出功率(Watts/kg)和長距離最大輸出功率FTP(funtional threshold power)。這兩個指標和爬坡能力正相關。大多數騎手爬坡選擇高踏頻低速齒輪,遠看腳踩風火輪。爬小坡我喜歡用高速齒輪,加大功率輸出。
我一直戲謔圣地亞哥為“山疊溝”。這里有豐富的(爬坡)路線。海邊的Torrey Pines State Reserve公園邊上有一個比較受歡迎的坡,長約1.2英里,路肩寬敞,車輛稀少,坡度約6-7%。硬核的騎手們會利用這里上上下下練習。這里我喜歡玩的是從高速齒輪開始爬幾次,逐漸過渡到相對輕松點的中間的齒輪。
往東部內陸進入Cleveland National Forest山區,很多rolling hill(起伏丘陵)加上非常鄉村的景色。我喜歡的另一個坡Palomar Mountain South Grade Road,按環法等級為HC(Hors catégorie,beyond category)就是等級爆表的意思。距離城區約50英里,每次安排在我百英里騎行路線的折返點。這個坡最陡一段長7英里,坡度平均約7%,有21個近180度的急轉彎,從悶熱的山谷上升到云霧繚繞的山頂。它的Fiets index(衡量爬升難度的計算指數)高達10.03,排在美國最難100爬升線路里面第35位。這條線路的下降也創造了我最快騎行速度記錄56mph。
本地還有一條著名的Cat 3爬坡路線,長約1.6英里,坡度8%,剛開始就有10%以上的爬升,讓來不及換擋的我差點摔下來。最陡峭處15%臨近坡頂,我爬到此處差點放棄治療了,忽然看見前面一位女騎手也在掙扎,重整精神,站立搖車而上。山頂有個巨型十字架,是俯瞰山疊溝市和海岸線的好去處。
完|
騎行3年,超過1萬英里(約1萬6千公里),爬升超過6萬2千米約合7座珠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4.9噸,合11.4桶原油,等效于1.9公頃森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