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陳忠實先生在西安病逝。翻了一下陳先生的作品,我似乎什么都沒有讀過。或許有時會偶遇一些散文或者短篇,但是已經全然沒有印象了。不過,這倒讓我想起了賈平凹的《秦腔》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讀《秦腔》
《秦腔》好長好長。書是從錢圖借來的,在做實驗寫論文的間隙中看完。那時還懷抱著科研的夢想,而現在,已經離開實驗室將近一年了。
故事細節完全忘記了,只還記得些梗概。書中的“我”是個傻子,頗有些阿甘的意味。現在想起這部小說,想起的第一句話竟是“窮山惡水多刁民”。我從來不開地圖炮,說這句話也不是為了開地圖炮。但是在那種封閉落后的窮鄉僻壤,“刁民”的比例實在不低。中學政治課上,老師說簡答題的第一條,總要寫上大力發展經濟,現在想來,實在是不無道理。
還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為了計劃生育,一個即將生產的女人被抓了起來,她的孩子一出世,便會被相關的工作人員帶走殺害。所幸女人的婆婆趁著突然的停電(?)溜進屋子,偷偷將孩子抱走藏了起來,才讓那無辜的嬰兒幸免于難。新聞上看到過幾次類似的消息,我總是不愿相信。我們不應該以任何理由剝奪別人生育的權利,更不應該剝奪別人生存的權利。
讀《平凡的世界》
小學或者初中時候好像就想過要讀這本書,但是父親說那時讀不太合適。(小學就給我買《基督山伯爵》,竟然說《平凡的世界》不合適,哼)。真的拿起這本書,也是在科研期間,正趕上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校園里取景,便一時興起了。
科研的間隙真的讀了好多書,而且都是大部頭的,當真是壓力越大、schedule越滿的時候,讀書的欲望就越足,而工作的效率卻也越高。什么時候讀書太少,那一定是不思進取,日子過得太滋潤。
還是說這本書。故事的開頭,主角是個連丙菜都買不起的窮學生。故事的結尾,主角是個身有殘疾的挖煤工人。整部書中,主角都在奮力拼搏,努力學習,可他似乎并未讓自己成功離開生活最底層。這樣的結局似乎并不該屬于男一號。
可是也正是這樣的結局,才讓這故事顯得更加真實。
以前支教的時候,發現在那些農村孩子中間,讀書無用論很是盛行。在他們認識的人中,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太少太少,他們看不到什么高大的榜樣。很多時候,我不知道該怎么鼓勵他們,所有的例子都離他們太遙遠,他們不會相信。那時我會想,我們把外面的世界帶給他們,對于很多人來說,是給了他們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打破了他們生活的平靜,讓他們在有夢卻無法實現的現實中度過一生。這樣做真的對嗎?這樣做殘忍嗎?后來我想明白了,如果我們不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有走出山村的沖動,永遠都不會去嘗試,那么他們就絕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放羊——娶媳婦——生娃——放羊。這樣的循環對陶淵明那樣的詩人來說,是隱者風范,而對于因為沒見過其他選擇的人來說,便有些可悲了。
讀《嫦娥》,李商隱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后悔還來得及嗎?
讀 the Moon And Sixpence
讀書進程很緩慢,剛剛讀完第十章,Stickland拋家棄子,Mrs Strickland整日獨自一人以淚洗面。有些不太敢讀下去了。字字敲進心里,隱隱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