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本書都是討論時間相關的,《奇特的一生》是在《把時間當做朋友》等好多本書都相繼推薦的,描述的是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這位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title應該不止這些,創造了“時間統計法”。
兩本書都提出一個概念,把時間作為朋友,在每天記錄下做每件事花費的時間,以此來記錄時間真正的用在了什么地方。
在看這兩本書之前,曾參加過一個活動,《拆掉思維里的墻》的作者古典發起的“100天改變自己訓練營”,如果是我自己應該是肯定不會參加這種活動的,天然的數字時間界定改變的這種句式本能的反感,在搜索框里輸入21天,推薦list里面就是21天減肥法、21天精通C++、21天養成一個習慣。。。都是如此的荒謬,然而朋友的極力推薦,讓我萌生好奇,看看你們能生出什么花來的好奇心參加了進來,每天在微博打卡,記錄每天的三件事+一個小確幸,整個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唯一一點就是堅持,幾度放棄邊緣慶幸最后堅持完成了。完成之后回頭去看,那段時間是過的相對很充實的三個月,每天計劃要做多少事情,完成了多少,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節奏,剛開始的抵觸情緒不復存在,切實給生活帶來了好處。這可能也是上述時間統計法的一個小的范疇吧。
《把時間當做朋友》與其說是時間統計相關,說大點是心智的訓練,分別第一章闡述了心智的力量,心智到底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益處?心智的差異會在實際生活中出現怎樣的差別?之后第二章開始認識并開啟自己的心智,從個人出發學會控制自己來訓練心智。第三章開始引入時間的重要性,提出時間管理法。第四章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開拓自己的心智,鍛煉自學能力等方法首當其沖。之后的章節是一些tips及其更多的思考。
《奇特的一生》給人感覺,整個一本書都在描述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對他的工作生活的影響,作者在最后附錄中才為我們解惑,初聽來這樣的時間統計,有些刻板,像個裝在套子里的人,一切按照計劃的時間執行,過得猶如機器般。經常聽人說,我們這一輩子已經有好多的事情是被父母、教條、規矩給磨平的,有太多要遵循的道理,若平時生活還被這么一板一眼的固定好,人生幾何,哪來的自由可言。相反,正是因為我們計劃了自己的時間安排,讓自己的時間合理利用,才不會出現時間的浪費,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的自由,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總結下來,真的能堅持把這個方法貫徹落實的,真的很佩服,也切實能給生活帶來很多的益處,只是“堅持”這個詞說易行難,在自己階段性有計劃要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使用這個方法來合理安排一下,或許會事半功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