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中,忙碌的時候,常常要加班,頂著浮腫的眼睛應付著瑣碎地卻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尤其是一天過后,問問自己,都做過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一種周身被掏空般的狼狽不堪。
空虛,在閑暇的時刻,總能應虛而入。
忙過月中月末,在平時,或者就在周末,在相對空閑的日子里。打游戲、刷劇、看朋友圈,努力適應著眼前的現實,可隱約還是覺得有什么不對。
需要擺脫現實的奴役,而不是相反的,你正在適應它。
熱劇《歡樂頌》中有一幕,安迪看見小包總被公司員工打壓,失落地坐在角落中,那時,小包總什么都沒說過,可是安迪只從眼前的這一幕就知道,小包總是被手下的人反了水。
安迪地感覺是包奕凡的無助,雖然員工彼此之間的爭吵,包奕凡被置身事外。但安迪仍然覺得他們羞辱包子,正將他打得沒有絲毫回手之力。
她之所以做下如此的判斷,是因為她看見了小包總在全場會議中喪失了自己的主動權。
安迪知道擁有主動權意味著什么,她本身就是從實習生爬上來的,正是主動權讓她僅僅在數年間就爬到公司最高管理層的位置。
而包奕凡正喪失了主動權,被打壓、羞辱,被當成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個體。
贏得主動權,看似簡單而明亮的口號,卻絕少有人真正做到。
那么應該怎樣重奪人生的主動權呢?
首先,你可以掌握一個工具。
那就是下圖,按照每天工作的緊急和重要程度拆分成四個象限,他們分別是重要緊急、重要而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將它們標注為A、B、C、D,然后對比自己八小時工作時間計算,看看四個列表各占據一天中的多少時間。
做完對自己的測試,相信你應該對自己一天處理的工作種類心中有數了
其實,很多人都將時間消耗在第一類事務上了,機械的處理那些被領導安排的事務,應對緊急的事情,可緊迫之事對別人可能有著非凡的意義,但對自己來講可就未必了。
還有些人興高采烈地將時間消耗在第三或第四類事情上,要知道這倆類事情,可是對生活擁有主動權的人士,所極力避免的。
說了這么多,到底該怎么辦呢,
你不妨花幾分鐘進行下面測試題進行排序。查看一天的活動安排,對下列的每項活動進行一天的時間安排。
1、你想與總經理共進午餐(1-1.5h)
2、你在前一天接到指示,要編輯明年的媒體廣告預算(2-3h)
3、接到秘書發送的處理待處理文件(1-1.5h)
4、你要和銷售經理談談上個月的銷售情況,他的辦公室在走廊的另一頭(4h)
5、處理一些緊急信件,秘書說這些都是急件(1h)
6、翻閱辦公桌上的醫學雜志(0.5h)
7、下個月的銷售會議準備發言稿(2h)
8、食品及藥物管理委員蝴蝶人希望你會電話,討論X產品的問題(0.5h)
9、下午兩點主管會議,議程不明(1h)
大部分人上來都是依靠時間為單位劃分的,是的,說的就是你,沒錯!如何填滿八個小時,沒有遺漏,成為最重要的任務。
自以為掌控時間,不過是被一個又一個的任務所掌控。
真正擁有主動權的人該如何做呢?
1、要事第一、事半功倍
大部分的第一類活動都是產出,而你說應該積累的產能往往要歸屬于第二類活動。
屬于第二類事務的有1、6、8、9項,他們都在你可以影響的范圍之內,是增加產能,以便以后大量產出的關鍵。
2、責任授權、定期考核
講責任分配下去,讓其他擅長的人完成各自工作的任務,將大大減少自己的工作量。
第3、5項,訓練秘書,讓她具備處理“待處理文件”的能力,分出輕重緩急,并附上建議或說明,由你做決定。
第2項,找到相關業務負責人,讓他們提出業務方案,并共同進行分析和修改。
第4、7項,同樣可以找到銷售經理,和負責人進行溝通,并分配任務,達到最后的成果。
在周圍不同的刺激中,我們開展著截然不同的選擇,做出并不一樣的行為,是每個行為的不斷疊加,構成了我們短暫的一生。
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原理。
比掌握原理更重要的是掌握自己。
參考書籍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美】斯蒂芬?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