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安東尼·比格蘭,美國預防研究學會的主席,預防科學領域發展的領導人物,行為學家和心理學家,致力于利用預防科學在全球建設滋養型的家庭、學校和社區,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安東尼花費了40年時間去研究兒童興趣、技能、能力、習慣與后天養育環境之間的關系。
在本書里,安東尼從行為學和心理學角度出發,為我們解讀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并分析了強迫型環境與孩子性格、人格缺陷之間的關系。安東尼在這本書里呼吁改造我們的家庭、社區和學校人際關系環境,讓創造滋養型環境成為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共識和行為規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條件。
核心內容
《溫暖的孩子》的思想核心是:減少家庭、學校和更廣闊社會環境里的強迫關系,并代之以更多的關懷。這對于培養兒童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預防青少年行為問題至關重要。安東尼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指出,建設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的滋養型社會是大勢所趨。今天,我們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知識和數據來改變世界。
一、關于結果選擇
在這本書里,最顛覆認知的是名叫“結果選擇”的行為理論。它重新排列了人類思想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
結果選擇指的就是,人類的行為順序總是:先評估結果如何,再反過去組織行動。而不是相反。
以前人們認為,人類行為有自主選擇能力,遇見事總是先縝密思考、精心謀劃之后再采取行動。而動物是靠適應環境的本能反應。行為科學家的研究卻發現,我們行為選擇的理性成分并不比鴿子、老鼠高很多。尤其遭遇未知環境時,我們往往不是坐下來思考行動計劃而是閉上眼睛先打一桿子,再低頭看看有沒有棗兒。要是有棗兒,這“一桿子”就會固化成習慣和興趣,影響日后的行為。越來越多證據證明,兒童的習慣養成是在行為后果中不斷學習的結果。譬如幼兒教育工作者發現,愛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歡打人的感覺,而是偶然發現擊打能夠贏得父母的關注,這種興趣是在責怪中強化的。避免養出“暴力小孩”最好的辦法是,減少對“暴力行為”的過度反應。
孩子的好行為或者壞行為多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特定環境產生的功能。想培養出親社會的寶寶,先要塑造出滋養親社會行為的溫暖環境,其中包括家長對孩子良好行為的關注、贊揚、欣賞和公開褒獎;也包括在學校里和社會范圍內大力宣揚優秀事跡、樹立楷模,以及肯定親社會行為的價值觀等等。
二、關于強迫
作者認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里存在很多強迫行為。這一點對兒童學習和社交能力的養成傷害極大。強制的形式包括:責打、呵斥、譏諷、嘲笑、漠視、嫌惡,以及嘮叨。強制式互動在成年人的人際交往中也很常見。“后果選擇”論可以解釋我們偏愛強制手段的原因。早期人類發現,用令人反感的方式制止對方的侵害行為,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人類基因便將強制偏好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種下意識行為。被強制的痛苦體驗會給孩子種下反社會行為的萌芽。如果老師和家長總是動粗,孩子就會有樣學樣。他將因此學不到更高級的能力,比如互相體諒、抑制沖動或者以幽默的方式緩和矛盾。長大以后,不但知識學的少,還很難掌握得體的社交禮儀和情緒控制技巧。大量證據顯示,高度強制的家庭和社會組織會造成成本高昂的行為問題。
大量的強迫會給孩子帶來諸多的成長問題。例如逆反心理、強迫他人、反社會人格等等。
三、“兒童成功學”是有害的
家長過早像孩子灌輸成年人的“成功”理念,并將孩子音箱激烈的競爭,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
與我們的一般認知相反,行為學家們認為競爭激烈的環境反而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造成損害,特別是對早期青少年需要建立學習自信的時候。有證據顯示,有關愛且沒有競爭的學習環境更利于孩子的自我發展。過于強調競爭的環境會讓孩子產生抑郁和憤怒的情緒,并因自尊心受傷而學習動力不足。
家長也不必擔心沒有了成功欲望的驅動和競爭的熱情,孩子會失去學習動力。美國的教學實驗發現,在寬松的學習環境里只要孩子掌握學習選擇和自主學習兩項能力,就能學得更好。為此家長和老師要做到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順序,引導兒童發現必需學習的核心知識和技能。同時強化促進孩子自覺努力的情境,讓他覺得好好學習是一件很酷的事。
四、發現孩子做的“不對”時別急著糾正,要先順著他的想法再加以正面的引導
家長經常遇到過話講了10遍,孩子卻無動于衷的情況。這時,父母通常會吼孩子。因為覺得他聽懂了大人的話卻故意不照做。安東尼指出這是典型的養育誤區,成年人總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忽略了兒童的視角,從而過高估計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行為能力。他認為:“教育的第一要訣是順應孩子的需求。雖然有時命令也能讓孩子接受正確的行為,但是強迫的壓力會讓更多孩子選擇不合作,實際效果遠不如先保持關注再加以正面引導的做法。”只要可能,不妨嘗試給孩子多種選擇,輕柔地問他“你愿意自己走到車那邊還是希望我抱著你去”,要比命令他“我要你坐到車里去”,有效的多。
五、立規矩不是越多越好,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要善于使用良好行為游戲和正面鼓勵的方法
“良好行為游戲”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次教學實驗。小學老師穆里埃爾·桑德斯被課堂紀律問題弄得焦頭爛額,于是向心理學家蒙特羅斯·伍爾夫求助。伍爾夫問她:“你的學生在做什么活動時表現比較好?”穆里埃爾回答:“在組隊進行拼字游戲時表現很好,而且比較興奮。”伍爾夫教她把學生分為若干組,在一小段時間內如果哪一組沒有人違反課堂紀律,就獎勵額外五分鐘課間休息時間。如果所有的小組都表現良好,游戲時間就自動延長。通過這種游戲,穆里埃爾發現違反紀律的現象基本消失。
“良好行為游戲”后來成為輔助教學法,在美國38個州和加拿大馬尼托巴省推行。有研究顯示,這項活動能夠有效預防兒童出現學習和社交障礙,甚至能降低成年后被捕和成為癮君子的可能性。
此外,“技巧核”也是一組實用的良好行為管理游戲。所謂“技巧核”是指能刺激良好行為習慣的非語言信號,有超過50種之多。比如“表揚便條”,當孩子的行為值得表揚,父母就寫一張有鼓勵言辭的紙條給他,當然寫紙條的人也可以是兄弟或同學。再比如“注意力開關”,發現學生上課走神了,老師并不直接批評他,而是打開或者關閉他面前的一盞燈。
“技巧核”依靠影響人的心理來強化正面行為,比絮叨、批評和責罵更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