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宋 · 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落花送行舟,水東流
蘇軾的詞中寫送別的尤其多,他是很喜歡交朋友的人。熙寧六年(1073)年蘇軾去常州賑災(zāi),和柳子玉結(jié)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蘇軾在金山送別柳子玉,做此詞相贈。
桓伊三弄是東晉的名曲,夜深人靜的時候,不知是誰吹起了優(yōu)美的曲子,將人從美夢中驚醒?這是個什么夢呢?大概是和朋友一起飲酒賦詩的好夢吧,歡聚的日子就要結(jié)束了,怎能不使人煩惱呢?推開窗戶,大概是要尋找吹笛的人吧,只見江天茫茫,一彎新月掛在天際,江上彌漫著煙霧水汽,混沌一片,那是愁化成的吧。
上片寫愁,融情入景,笛聲,綠窗,新月,愁煙,天空,江面共同構(gòu)成了清冷朦朧的畫面。
下片寫設(shè)想明日分別之時,說走又回來,一次次告別,落花飛絮也像是知道我們分別一樣,漫天飛舞,充塞天地。飛絮追逐著朋友的行舟而去,只有無情的江水無語東流。
流水無情人有情。這首詞讓自然之物帶上了人的情感,煙有愁,飛絮送行舟,流水無情東流。同時,愁煙與飛絮類似,飄忽不定,充滿天地,正像是人的愁情,也像是漂泊不定的生活,傳達(dá)出迷惘的惜別之情。